|
元代周易预测研究学者之二
王申子,字巽卿,邛州(今四川邛莱)人。隐居慈利州天门山,垂三十年成《春秋类传》和《大易缉说》二书。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行省拟王申子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王申守志不出,反复沉潜二书,愈见明白。今见《四库全书》本《大易缉说》十卷,卷首有王履作于大德辛丑(130l)序和程文海作于大德七年(1303)序,书后有进士李琳作于延佑三年(1316)之跋和承直郎田泽所作《续刊大易缉说始末》。
《大易缉说》卷一列《河图》、《先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希夷先天卦图》、《演极》、《演极后图》、《洛书》、《后天》、《后天卦位》、《倍乘重卦之图》、《往来顺来逆图》、《衍数》、《倚数》、《反对》、《揲蓍》和《取策》十九图。卷二列《周濂溪太极图》及其衍图三幅。
王申子所出易图的特点,虽然图本朱熹易图衍出,但是图说却与朱熹多有不同。特别是对周敦颐《太极图易说》的疏解,较之朱熹更近于周敦颐本意。
今天看来,王申子的圣人则所谓的黑白点数河、洛图书画卦、重定卦位说,虽然有发先儒所未发处,但是并无什么可取之处。其对“先天”、“后天”的“非先于天后于天之谓”之议论,虽然可立一家之言,但也不得邵雍“先天之学,心也”心法论的本指。其可取之处则在于对周敦颐《太极图易说》的疏解,难得在朱熹之后百余年有此至论。
俞琰(1253一1314),字玉吾,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自号林屋山人、古吴石涧道入,学者称石涧先生。宋亡入元,隐居著书。易学著作今存《周易集说》四十卷、《读易举要》四卷《周易参同契发裤》九卷、《释疑》一卷、《易外别传》一卷。
《正统道藏》太玄部“若"字号收《易外别传》一卷。是书撰于至元甲申(1284年),自序:“易外别传者,《先天图》环中之秘,汉魏伯阳《参同契》之学也。”俞琰此种观点则本朱熹“康节自是易外别传”、“其书与易自不相干”、“《先天图》直是精微,不起于康节,希夷以前元有,只是秘而不传,次第是方士辈所相传授底,《参同契》中亦有些意思相似”之说而来。
朱熹本邵雍《观物外篇》而作《易学启蒙》,则不知如何又为此说?
俞琰序《大易会要》(即《周易集说》)曰:“琰幼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则知其学宗于朱熹。
俞琰曰:“图之妙在乎终坤始复,循环无穷。其至妙则又在乎坤复之交一动一静之间。愚尝学此矣,遍阅云笈,晓其一二。忽遇稳者授以读《易》之法,乃尽得‘环中’之秘。反复求之吾身,则康节邵子所谓太极、所谓天根月窟、所谓三十六宫?靡不备焉,是谓身中之易。”观俞氏此说则见其《易外别传》之所以
雷思齐(1231一1302),字齐贤,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亡弃儒服为道上,居乌石观,遍览云笈,深究玄学。晚年应道教三十六代天师礼请为玄学讲师,布道于广信山中,学者尊称为空山先生。易学著作今存《易图通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
《易图通变》作于元大德庚子(1300年)。卷首列《河图四十徵误之图》(见下图),还有
《参天两地倚数之图》、《参伍以变错综数图》和《参两错综会变总图》等图。雷氏主“河图”为四十数说,曰:“河图本数兼四方四维共四十,圆布为体,以天五地十虚用,以行其四十,故合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谓此四十数《河图》出于伏羲之前,为圣入则之画卦之具。雷氏以数配卦,用九宫数虚中之八宫数配《说卦》八卦方位:天一配坎、地八配艮、天三配震、地四配巽、天九配离、地二配坤、天七配兑、地六配乾。
胡一桂(1247一?),字庭芳,元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幼承父教,颖悟好学,尤精于《易》,得朱熹学派之正,学者称双湖先生。《元史》入儒林传。易学著作今存《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易学启蒙翼传》四卷
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原本符号的方法作大小二横图,是受到杨时的启发。《朱子语类》卷六十五有这样的记载:“龟山过黄亭詹季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张纸画箇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杨时是二程的弟子,而二程又曾师事周敦颐。周敦颐《太极图》的第二层图式就以黑白弧形块表示阴阳。阳白阴黑,似受到白昼与黑夜的启发。然而,用黑白块替代卦爻原本符号“—”、“——”作易卦图,则是自朱熹始。朱熹主“理一分殊”之理学思想,他所谓的“仪”、“象”、“卦”全是阴阳的“加一倍法”。胡一桂此图以黑白块替代卦爻原本符号而为之,阳生于子,阴生于午,《复》卦一阳生,至《临》卦二阳,至《泰》卦三阳,至《大壮》四阳,至《夬》五阳,至《乾》六阳,至《姤》一阴生,至《遯》二阴,至《否》三阴,至《观》四阴,至《剥》五阴,至《坤》六阴,周而复始,阴阳消息,与我国地处北温带年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循环往返相符。这便是“卦气”图。
有了胡氏此图的启发,后人以之衍出诸多“黑白块”易图,这就不足为奇了。《梁山来知德圆图》并非自所谓“古太极图”中间挖空而出,把韩邦奇之图的内圈缩小即得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