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道古易致力于古文化研究与传承;八字命理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地理风水、起名、择吉、天机之门易学风水学院易卜一道馆官方论坛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939|回复: 3

青城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12: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城山在四川都江堰市(原灌縣)西南十五公里處,距成都市六十八公里。杜光庭 《青城山記》雲:青城山“一名赤城山,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國山,亦為第五大洞寶仙 九室之天”。明曹學全《蜀中廣記》卷六引《名山記》曰:“益州西南青城山,一 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張天師所治處。……《玉匱經》曰:青城山為 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一名赤城山。”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和杜光庭《洞天 福地岳瀆名山記》亦列其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名寶仙九室之洞天。道教創立 後,在此修道者歷代不絕。據葛洪《神仙傳》載,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陵,入蜀居鶴鳴山 隱居,遇老君傳道後,又去青城驅逐白晝為癘的魔鬼,“與之為誓曰:人主于晝,鬼行 于夜。……於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並天師誓鬼碑石。”所 雲驅鬼與鬼相誓,雖屬神話,但張陵去青城山傳道則是可能的。張陵修道于蜀之鶴鳴山, 《後漢書·劉焉傳》與《三國志·張魯傳》均有記載,而鶴鳴山與青城山相連,張陵由 鶴鳴去青城傳道,事在情理之中。據此,青城山當為早期道教發祥地之一。
從漢末至南北朝,繼張陵之後到青城山修道的有李阿、陳勳、范長生、楊超遠等人。 據葛洪《抱朴子內篇·道意》載,蜀人李阿,號八百歲公,吳孫權時,常乞于成都市。 朝來夜去,有人見其暮宿青城山中。《張天師二十四治圖》“平岡治”條稱蜀州江津 平岡治為李阿學道得仙處;“昌利治”條又載李八伯(百)學道于金堂昌利治,“常 自齣戲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據上所記,李阿與李八伯似為一人;葛洪《神 仙傳》卷三為李阿、李八百分別列傳,則視其為二人。但無論如何,都住過青城山。三 國吳時,有一人名李寬,自稱李八百,由蜀去江東傳道授徒,“佈滿江表,動有千許”。 形成一個道教小派別,人稱李家道。考其源流,即與上述李阿或李八百有關,故青城 山又似為李家道的發祥地之一。繼李阿之後又有陳勳。《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七 雲:“陳勳,字孝舉,蜀川(應為蜀州——引者注)人,博學洽聞。時鐘會、鄧艾伐蜀, 劉禪降。孝舉尚少,已有出塵之志,入青城山,師谷元子,求度世之法。後離青城山, 隨許遜得道,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誥封正特真人。”後世凈明道尊為十二真君之 一。至晉代,青城山最著名的道士為范長生。《輿地紀勝》載:“范寂,字無為,劉先 主(劉備)時;棲止青城山中,以修煉為事。先主徵之不起,就封為逍遙公。得長生久 視之道。”AB清光緒《增修灌縣誌》卷九引《舊志》雲:“范友,字子元,涪陵人,隱 居西山,蜀人敬之,號曰長生。晉惠帝時,李雄攻成都,百姓皆保險自守,長生率千余 家依青城後山。雄得成都,以長生有道,欲迎為主,長生固辭,乃拜為丞相,……
尊曰范賢,于湔氐村築為長生稅駕之所,進太師西山侯,不受,歸青城山,後仙去。” AC至南朝“宋大明中,道士楊超遠、秀才費元規,亦居此山”。AD最早的山居道士,大 多穴居山洞。或于洞旁結茅舍,“置以土壇,戴以草屋”。AE至晉代,青城山始建道館 (觀),計有洞天觀、上清宮、上皇觀、碧落觀(後名長生宮)等。南宋《輿地紀勝》 曰:“自延慶觀上二三里,有觀曰洞天,肇建自晉時。(南朝)宋大明中,有逸士費元 規讀書於此。唐天寶七載,有道士薛昌飲章陸酒得道,……宣和間改曰清觀觀。”AF明 曹學全《蜀中廣記》卷六載:“《勝覽》雲:晉朝起天宮于高臺山丈人祠側,號曰上 清宮,……晉時又于丈人峰前建上皇觀。《蜀志補罅》雲:亦名玄真觀。”AG1991年新 修《灌縣誌》卷二十二“灌縣主要道觀簡表”載:“長生宮,在青城鄉青景村,晉建, 祀范長生,舊名碧落觀。”AH隋唐兩宋時期,青城山道教興盛。先後有大批道士居此修 道。光緒《增修灌縣誌》引《龍城錄》雲:“趙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城山,事道士 李玨。煬帝知其賢,徵召不起,督讓益州太守強起。昱至京師,縻以上爵,不就,乞為 蜀太守,帝從之,拜嘉州太守。”AI並記述他在任時曾入水斬蛟之神異事跡,州人事為 神明。“隋末大亂,以隱去,不知所終。……
上皇(唐玄宗——引者注)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顯應侯”。AJ唐有道士王柯, 字仙柯,青城橫源人。在西峰,助煉丹道士以薪炭,奉事三年,道士嘉其志,授以丹訣, 于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得道。AK此外,道士薛昌、劉無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歷世 真仙體道通鑒》均有傳。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杜光庭,原為天台山應夷節弟子,後隨 僖宗入蜀,居青城山白雲溪多年,對道教理論特別是齋醮科儀的制定貢獻甚大。
卒後葬于白雲溪。LB唐末五代道教學者譚峭,原師事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 之術。最後復入青城山。LC迨至兩宋,入山道士仍不乏人。民國《灌縣誌》據《文獻通 考》《輿地紀勝》諸書及《崇道觀道藏記》《五嶽真君殿記》等記有多人,其中皇甫士 安、古藏用、張隨、仇宗正、王文正等,皆一時之秀。南宋又有道士皇甫坦,曾在紹興 二十七年為顯仁太后治目疾,有驗,甚受寵信。“凡四赴召命,靈跡甚著,隆興中游天 臺,……至乾道初,方遊武當,還青城,拱手垂足,坐繩床而化。”LD河北霸州人張宗 元,“入青城大面山中峰紫板嶺結茅,耿介有守,居山五十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1187)八月二十九日無疾而化。”LE值得指出的是盛行于宋元時期的道教新符籙派— —清微派和神霄派有早期幾代傳人為青城山道士。據《清微齋法》卷上“道宗統係”載, 清微派由祖舒“會四派而一之”後,經六傳(《清微仙譜》為七傳——引者注)至“青 城通惠真人朱洞元,成都人,二月初一日生,乃神霄玉樞使清微洞衛上卿,隱青城山”。 下傳“雲山保一真人李少微,房州人。三月初五日生。乃五雷院使清微都元右卿,隱青 城山”,下傳南畢道。LF此處未記朱洞元、李少微的生活年代,但李少微下傳之南畢道 為南宋理宗時人,據此推之,他二人亦當是南宋人。宋道士王文卿創神霄雷法,盛傳于 江淮地區,但他和弟子薩守堅曾出入于青城山。虞集《靈惠沖虛通妙真君王侍宸記》雲: “有薩守堅者,亦酷好道,見侍宸于青城山,而盡得神秘,遊東南,禱祈劾治,其 神怪有過於侍宸者。”LG據宋景濂《元莫月鼎傳碑》載,宋元之際,神霄派還有另一傳 人徐無極住青城山,莫月鼎曾親往受教,該文雲:“(莫月鼎)入青城山丈人觀,見徐 無極受五雷之法。”LH可見宋代青城山,不僅是天師正一道的基地,也是衍生孕育新符 籙派的基地之一。
隋唐兩宋時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宮觀。清徐昱《三詣青城記》雲:“昔志載,青 城一百八景,唐宋時,自長生宮入山,抵上清宮十余裏間,庵堂不下數十所。”LI現有 記載可徵者,僅知隋代建有常道觀,唐代建有建福宮、金華宮、衝妙觀、玄都觀等。 《輿地紀勝》雲:“自會慶宮西行一二里,有觀曰常道,乃古黃帝祠址。《青城山記》 雲,在黃帝授經壇下,隋時建。”LJ清彭洵《青城山記》卷上雲:“在雲師洞者,為常 道觀。觀為大業間建,始名延慶,唐改常道,宋名昭慶,今則概言天師洞矣。”LK唐初 為飛赴寺僧侵佔,唐開元十二年(724)敕令“移飛赴寺依山外舊所,觀還道家”。MB1 991年新修《灌縣誌》卷二十二“灌縣主要道觀簡表”載:“建福宮,在青城山丈人峰下, 建於唐代,名丈人祠,宋改會慶建福宮。”MC《灌縣文徵》卷三收《置丈人觀碑》雲: “開元十八年閏六月十八日,敕于青城置祠室,又奉今年八月二十一日敕青城丈人山宜 令所管州縣,揀本山幽靜處與立祠廟。”MD明曹學全《蜀中廣記》卷六引《蜀木壽杌》 雲,前蜀王衍于鹹康元年(925)偕母太后、太妃同禱青城,……住山中旬日,設醮祈福, 太后太妃又謁王先主鑄像,已,幸丈人、玄都二觀及金華宮。”ME由此知唐代青城山尚 建有玄都觀、金華宮。玄都觀無考,金華宮,據清徐昱《青城山金華宮記》,原是就晉 代所置之上皇觀(一名玄真觀)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華公主居此修道。
該文又稱:“證以唐宋人福唐觀、本竹觀、仙居觀、儲福觀諸詩,知公主院宇開曠, 非若時流所棲之瑣瑣也。”MF由此又知唐宋時尚建有福唐等觀。彭洵《青城山記》又稱 “天倉山有威儀觀,今亦廢不可考,宋文同有威儀觀詩”。MG可見隋唐兩宋時期青城宮 觀之多。
元明時期,青城山道教呈衰微趨勢。見於記載的道士極少,且無可稱者。在宮觀方 面,除明萬曆年間重建圓明宮、上元宮外,MH過去已建之宮觀,在明代大都失于維修, 明焦維章《遊青城山記》曰:“午後憩長生觀,觀久廢,頹垣敗礎,與灌莽為伍。…… 建福亦荒墟不治。”MI1991年新修《灌縣誌》稱:
“明末清初,長期戰亂,青城山道士逃走一空。”MJ其後,因有幾位武當山全真龍 門派道士來青城,使青城山道教又趨復興。比較有名的道士有陳清覺(1606~1705), “字寒松,又號煙霞,湖北武當人。明末為少年名進士,入庶常,除東宮侍講。後棄官 入武當山太子坡,從詹太林(王常月弟子——引者注)講求養生術。明亡,于康熙二十 六年(1687)入蜀,遊峨眉,定居青城,料理常道觀事,後交張清湖作住持,去青羊宮 養靜,……康熙四十四年辭世。”MK與陳清覺先後到青城的有其師兄弟穆清風、張清湖、 張清雲等人。
“穆清風,號玉房子,四川忠縣人,係陳清覺師兄,康熙五十三年始來成都梓潼宮, 雍正七年退隱青城白雲觀,兼主眉州重瞳觀。張清湖住青城山文昌宮。張清雲住三台雲 臺觀。”NB康熙四十一年,賜常道觀“丹臺碧洞”匾額,後世乃尊陳清覺為碧洞真人, 稱其所傳為碧洞宗,係龍門一支派。此派亦按龍門譜係進行傳承。傳至易心瑩為二十二 代,現已傳至二十五代。其中不乏有名的道士,如:陳仲遠,別號雲峰羽客,青城道士, 淵博能文,曾校正《廣成儀制》數十種,著有《雅宜集》,清乾隆(1736~1795)間, 邑人患疫,建水陸齋醮,敕賜“南臺真人”號。NC李太浩,康熙初入青城山,始居八卦 台下真武庵。康熙五十年購回天臺寺基業,易名本洪庵(即上元宮),時上皇觀因久已 荒蕪,復於康熙五十八年接理上皇觀觀務,加以培修,于雍正五年(1727)羽化。ND駱 永喜,號小尹,灌縣人,道光(1821~1850)間入圓明宮為道士,見該宮頹廢,立志修 復,經二十年,煥然改觀。此外,在清代還陸續重建、修繕了常道觀、長生觀、祖師殿 (又名洞天觀)、上清宮、建福宮等。《灌縣文徵》等書皆有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城山道教宮觀保存完好。當代著名道士易心瑩長期住守 常道觀,對保存青城山文物古跡頗有貢獻。
注:
AD 《全唐文》第10冊9709頁,9710頁,中華書局,1982年
AGLGME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1冊78頁,82頁,第1207冊370頁,第591冊 84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AKLBLCLELF 《道藏》第22冊199頁,第11冊57頁,第22冊208頁,206頁, 第5冊255頁,324~325頁,330頁,326頁,442頁,第4冊286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 《神仙傳》3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 同見《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173~174頁,中華書局,1985年
ABAFLJ 同見《輿地紀勝》第2冊752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ACAIAJMI 光緒《增修灌縣誌》卷九,卷九,卷九(按《龍城錄》舊題柳宗元撰, 但唐志未著錄,柳宗元《柳河東集》也未收錄,或雲為宋人所偽托),卷十三
AE 《廣弘明集》卷十二:唐釋明概《決對傅奕廢佛僧事並表》,線裝本
AHMCMHMJMKNB 《灌縣誌》693頁,693頁,679頁,690頁,691頁,690頁,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1年
LD 《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光緒原刻,民國上海紫雲軒校印本LH 《四部叢刊》 第246冊,上海書店翻印本,1989年
LIMDMFND 《灌縣文徵》卷五,卷三,卷五,卷三,民國木刻刊本
LKMG 《道藏輯要》翼集
MB 《道家金石略》110頁,文物出版社,1988年
NC 民國《灌縣誌》鉛印本,卷十二,1933年
发表于 2009-11-21 07: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1-23 10: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是我们网友最大的福音,支持各位斑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尚道卜易-天机之门易学风水学院易卜一道馆 ( 滇ICP备2023004069号 )

GMT+8, 2024-11-25 03:44 , Processed in 1.0926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