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道古易致力于古文化研究与传承;八字命理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地理风水、起名、择吉、天机之门易学风水学院易卜一道馆官方论坛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610|回复: 0

無為向化~有為服務~道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胡誠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8: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諧社會是人類世代追求的社會理想。無論古今中外、不同國度、異同社會都在不斷地追求著這個共同的社會理想。人常說:天和風雨順,地和萬物生。國和民心正,家和萬事興。和諧是社會、自然、國政、家事協調發展、昌隆向榮的基本前提。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開班式上,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了平實、具體而準確的闡述。他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一個偉大的論述,道出了人類社會的追求,指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和時代前進方向。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規律,也是道教始終為之不懈努力的社會理想和道法境界。
道教經典《周易》中有“保合太和,乃利貞”,道祖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莊子提出“太和萬物”,道教全真龍門派邱處機祖師則主張“六親歡喜,鄉黨和平”,“柔和遜順”,“五臟五氣安和”,“理中和之氣為法身”,“聲音和暢”等。顯然道教所倡導的這種“和”的思想,包括了和諧、和平、和暢、和善、和睦、和順、柔和、中和、太和、祥和等內涵。千百年來,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道教這一“和”的思想被廣泛應用,內涵也得到不斷豐富,形成了深刻的處事哲學和人生理念,並促發“求大同”、“致太平”的社會理想。如:為政之道,崇尚“政通人和”、“內安而外和”;興國之道,講究“協和萬邦”;鄰里之道,講究“和睦相處”;交際之道,主張“禮之用,和為貴”;齊家之道,主張“家和萬事興”;君子之道,講求“和而不同”;養生之道,在乎“天人相和”、“五氣安和”;生財之道,則重在“和氣生財”。凡此等等,都是對和諧之義的論述。
從道學的角度看,胡錦濤總書記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徵,皆在道中。道,不僅是造化之樞機、萬物之本源,也決定著宇宙萬物發展的規律。換句話說,道就是客觀事物現象的和諧;道就是萬事萬物、社會自然各個方面的和諧之源和主宰。故而,“尊道貴德”就能達到客觀的和諧,就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道教認為“道”乃“虛無之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乃是“道性”的根本體現。“道之在我謂之德”,“道生之,德蓄之”。說明道之所以能生養天地、化育萬物,就是自然之規律的展現和運行,具備了無為之品德。“尊道貴德”就是崇尚自然、順應自然,為而不爭、功而不居。實現以“天人合一”的目標為處世原則,以無為向化、清心寡欲、追求人生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最高境界。
《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種體現“道性”的自然、無形、無情、無名,以及“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利而不害”的無為精神,謂之“無為之德”。構建和諧社會,大力弘揚無為之德,倡導“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內涵,是當代道教濟世利人、服務社會、實踐和諧理念的途徑與根本內容。
一、“無為”的應有之義
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明“無為”與“德”一樣,都是道性的具體表現,是追求和諧、致太平的最高準則。無為並非不去作為,無所作為,而是在實現“無不為”的過程中所顯示出的高超境界與堅持的法則和尺度。于這種境界、法則和尺度之下,“順物之性而輔助之”。用務實的話講,就是尊重客觀規律,諸事不可強為,主觀意願必須與客觀和諧。只要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會有所作為,而不會無所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等,符合事物客觀規律,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取之道,是無為理念而成的有為之作。
第一,無為是有為的基礎和前提,或者叫無為著手,有為著眼。即無為實現有為之先的思想層面。有為在無為的境界中,達到無所不為的大為。而無為亦伴隨著無所不為的大為,而進一步使境界得以昇華,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無為的思想境界,強調為人處事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對任何事物都懷有非分之念,而應做到忘記自我、謙讓他人、利益他人、處下不爭、奉獻不有、真誠自然、寡欲恬淡。老子稱這一境界為“玄德”。有為之所以能在無為境界中實現大作為,是因為有了無為境界、無為之德作基礎和前提。
無為的行為表現,旨在堅持一種自然的、不刻意的,不帶任何主觀意識與不純目的的積極作為。這種作為,是一種以出世思想、無我精神,積極入世利他的大作為。如此才能“有為”。反之,則事與願違,稱之妄為。這是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辯證法則之根本體現。
基於此,老子進一步把無為之德分為上德和下德兩個層次,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這裡道祖老子向我們道明對“無為”的不同理解,就有不同的踐行,產生不同境界、不同行為和不同結果。也就是說上德之人,做了好事,從來不宣揚,不自居,反而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愛戴和認可;而下德之人,做了好事,甚至在沒做之前,就已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得到回報、如何張揚自己,唯恐眾人不知,但實際上往往由於太精於算計、太過於自我執著,反而什麼也沒有得到。故老子又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聞相和……”,“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如同我們住的房子,因為有空間、有窗戶,才能讓人居住;宛若行車的輪軸,因軸心空虛,方可運轉。折射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家哲學智慧。
第二,有所為,有所不為。可謂是無為到有為的認知和選擇層面,即“為”和“不為”的法則。在道祖老子看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標準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聖人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揣而銳之,不可常保……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根據老子這一主張,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大凡于己、於人、于社會、于自然有益的事和行為,如:以德為本、以德為行,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淡泊名利、和光同塵,樂善好施、友愛互助,謙虛謹慎、勤儉樸素等等。都應積極地、盡心盡力地大作為、深實踐。反之,則決不能妄加作為。老子另一方面也指出在“有所為”的過程中,還要恪守自然規律,做到適度,過或不及都達不到“中和”之目的。強調有為時,要“知常”、“知足”、“知恥”、“知止”,力戒貪心、嗔心與癡心。更為具體地說,即做事時能知天理、循人情、順自然、不刻意、不強求。對於名利不去想為什麼別人有、我沒有,別人有我還想比別人多;別人沒有的我想有,甚至產生對別人有自己沒有的嗔恨心、嫉妒心。
第三,如何為?是無為理念下的行為方法論。具體一點即有為實踐中的尺度把握和方法運用。對於“如何作為”的問題,道祖老子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要想有作為、作為好,必須“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強調了環境、時機、能力、人品和誠信的重要性;在強調事物規律性時,老子還認為“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此處,老子再次揭示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只要掌握了這一常規、常理,就可以“沒身不殆”、“功成事遂”。同時在維繫“有為的長久性和長久性的有為”之目標上,老子教人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即做到不自我標榜、自以為是,恬淡樸素、身心清靜,功而不居、讓德於人,“可以長久”。
以上三個層面的解析,說明瞭老子所主張的無為思想,同樣是道性的根本體現。以“無為”作前提,以“有為”為目的。在積極地有為中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和作為好的深邃哲學理論與至高的思想境界,是無為精神演化的最終結果。這種結果既是一種積極地大為、大德,謂之“無為之德”,更是促和諧的重要內容。
二、弘揚、倡導道教“無為之德”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無為是“上德不德”、“上善若水”之有為德性的最高標準;是先人後己、謙讓奉獻的最高境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最基本行為規範;是慈愛和同、天人合一的最佳處世方式;是寬容知足、淡泊名利的最好人生修養;是促和諧、致太平的最理想社會追求。故而,無為乃一切真、善、美的最終體現。所以說道教倡導和實踐的這種無為社會理想與今天我們構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是一致的。
(一)清心寡欲、為而不爭、謙讓奉獻的無為境界,能引導人心地向善,摒棄妄念,五氣安和,快樂生活,積極創造,福祉社稷。“一切唯心造,心生則欲生,心靜則欲滅”。先哲聖人歷來都十分注重對心性的修煉。道祖老子認為“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老子強調 “可欲”是致使人心發狂、煩亂不安的根源。老子所言的可欲,主要是指無止的貪慾,即對人生、社會、自然不利的、不正確的慾望和行為。相反於人自身、于社會國家有利的、正確的理想和行為,要大力弘揚、努力實踐,做到“有為”。道教《清靜經》雲:“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同樣也認為慾望是造成人心神不寧的直接原因。要想達到“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必須做到遣欲澄心,不執著對萬物的貪求,自然人心常清常靜,斷絕煩惱,遠離憂苦身心,得悟真道。修身旨在養心,心境決定思想,思想左右行為。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說明禍福有定律,禍福造於心,故心可挽乎命;吉兇唯人召,修心方能聽命。追其根源在於對善念與惡欲之間的選擇不同。“人心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只要我們能遣除不好與非分的“可欲”,就可以身強體健、神清氣爽、“五氣安和”、慈善快樂,創造奉獻,做到“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

(二)“和光同塵”,“上善若水”,“行貴真誠”的無為精神,能營造團結友愛、誠信互助、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人是構成大千世界的主體。人既有萬物之最靈的美譽,也有醜惡虛偽的不足。因此,發揚人性中靈秀善良、慈愛和同的優美品質,一直是人類社會積極向上的根本。在如何發揚人性中的優美品質,協調社會、化解矛盾,促進人類團結友愛、誠信互助的相處問題上,老子主張從組織行為上要“挫其銳、解其紛”,化解紛爭;從個人處世要求上做到“和其光,同其塵”,“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即不能以個人得失、好惡論親疏、評利害、言貴賤,而要一視同仁,毫無分別心,物我混合,塵光一體。就像“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樣,“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從人品塑造上強調“言無狂妄,行貴真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即在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堅持以和、善、誠、信的思想不斷提升自我內在道德修養,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嚴格規範自己的外在行為。大千世界的人們如果都能做到合光同塵、上善若水、誠信做人、寬容及物,我們追求的文明社會理想,自然實現。
(三)尊重自然,順應物理,“天人合一”的無為理念,有利於維護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物我無傷的社會秩序。無上大道運轉不息的規律性是“自然”。自然是一種順天道、循人情、應物理的法則。簡單地講,即尊重事物本身內在聯繫的規律性,順乎自然發展的必然性,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不以個人主觀想法做或不做、為或不為,而要掌握適度、恰到好處,過或不及都偏離了自然法則。違背了自然規律,無以言公平與正義,何以談安定和秩序,更不能致和諧。故此,道教《
陰符經 》開篇首語就直明要義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意即只要是符天道、合事理、順人情的事物就去為,相反則不能為。唯此方可使萬物“各復歸其根”,和而有序,欣欣向榮的發展。
(四)崇儉抑奢、知足知止、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無為主張,是提倡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途經。見素抱樸、勤儉節約、知足常樂、知止不殆,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道教千百年來為之踐行的修煉功德。
倡導樸素節儉之風,樹立知足、知止、知常的去貪觀念,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理想,主張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行為準則,源於我們的事業、生活還要繼續,我們的社會還要發展,人類還將走向無限光明的未來,而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卻是一個資源有限,甚至已經短缺的世界,儘管有些資源有其再生性,但其再生的速度卻遠不能滿足人類發展需求的進度,這是人類長期以來為之困惑的矛盾所在。如何解決這一長期困惑人類的矛盾,從古至今尚無萬全之策。聖賢先哲們教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學會樸素節約、力戒浪費貪婪,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提倡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以此來緩解資源的危機,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維繫人類繁衍不息的生存需要。道教認為天地人三者一體,相互間有著互為借助、生化的作用。《周易·乾·文言傳》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指出維持好這種關係的關鍵在於認識其規律性,即機巧;掌握好適度性,即相宜、和諧。正如《
陰符經 》所說的“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食其時,百骸裏;動其機萬化安”。道出了知止知常是我們根除非分貪慾思想的根本良藥;“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自然法則乃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唯一之道。
高尚的人生境界、良好的社會秩序、理想的社會追求,離不開無為精神的弘揚,離不開無為之德的實踐。人人皆能無為而無不為,和諧、太平的社會理想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道教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
構建和諧社會,乃億萬中國人包括道教界人士在內的社會理想追求與義不容辭的責任。道教是中國固有宗教。千百年來,其歷史的傳統性,鮮明的民族性與廣博的包容性,對我國的社會歷史、科學技術、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道教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中,就是要充分發掘、弘揚道教傳統優秀的文化思想,使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大力宣傳道教積極優秀的教義思想,服務於“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根本要求。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其尊道貴德的優秀傳統,無為有為的修持理念,道法自然的事物規律論,清心寡欲、見素抱樸的生活主張,知足、知止、知常的行為規範;上德不德、上士無爭的精神境界;物我無棄、濟世利人的世間責任;五氣安和、性命雙修的養生之道,合光同塵、天人合一的處世智慧等,都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大力宣傳這些閃光、有益與進步的宗教義理精髓,對引導人們向善、規範行為、團結互助、維持秩序,提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增強奉獻精神、寬容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類社會持久和平、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要充分運用各種形式,採取多種渠道,弘揚、宣傳豐富多彩的道教文化傳統,使人們在了解、認知中有所悟、有所得,在生活實踐中有所用、有所行。如:恢復道教傳統的講經宣道制度,舉辦道教文化研討,收集整理道教書籍、音像製品,現代網路傳媒的應用,建立道教文化系列展等,張揚道德思想,傳播道教文化,引人為善,止人為惡。
(二)弘揚道教濟世利人、關愛社會的優良傳統,服務於“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濟世利人、關愛社會是道教在實踐“無為之德”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也是道教立世、顯教的根本。老子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功課經》中則言“道以無情度有情”。說明道教歷來倡導“出世中入世,入世中修煉”,“道法不離世間法”;主張以順從眾生之心為己心,所謂“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弘揚道教濟世利人、關愛社會的優良傳統,就是要團結、教化、帶領廣大信眾和道教徒關心社會的發展,支援國家建設;積極開展扶貧救災、社會福利、希望工程、生態保護等公益活動;自覺遵規守法,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以身言教,用行動感化眾生,以真情大愛溫暖人間,促進社會安定團結。
(三)加強道教自身建設,以無為之德服務於社會的整體和諧。
加強道教自身建設,首先應加強對廣大道教徒的思想素質建設,重視人才培養。“文以載道,人能弘道”。人乃宗教思想、宗教禮儀、道德精神等直接的實踐者,是顯現宗教功能、推動宗教正常發展的基石、根本和關鍵。“修身必先治心”。所謂“欲心動而神亂,嗔心動而氣耗”,“清心清境皎無礙,無礙無心心自在”。這裡皆強調了心性意念的重要性。心境、思想、行動三者不可缺一,有著互相影響、互為作用的關係。加強人才培養,追根揭底是著力於人的綜合素質建設。鞏固和純正思想信仰、增強道德觀念、清靜身心、慈愛和同,是加強當代道教徒綜合素質建設的基本前提。要引導教育廣大道教徒研習宗教經典、熟悉宗教義理、參加宗教活動、培養宗教感情、純正道風,增強弘道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積極服務社會,踐行世間功德;掌握各種知識、提高應世本領、強化服務意識、發揚無為之德,乃時代對道教徒自身建設的客觀要求。新時期的道教徒必須博學多識,吸收多元文化養份,不僅要掌握本宗教的系統文化,還應學習和了解其他宗教文化、社會知識、現代科學等必要內容。要在工作實踐與廣泛接觸社會中提升本領,歷煉人生;在勤於思考、善於學習的認知中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與憂患意識,不斷激發自我的道德塑造和奉獻精神,以正心、正信、正言與正行之形神合一的良好形象,引導人、感化人,追求人心清靜,萬物和諧。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弘道利人的需要,更是道教自身發展的必備條件。
其次,加強宮觀管理。宮觀是道教文化的載體,是廣大道教徒和信教群眾體驗宗教感情、規範宗教生活、彰顯道教義理、普化眾生的場所,也是體現時代精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更是道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中,最直接、最感性的展現平臺。因此,宮觀在管理水準、服務功能、建築風格、文化氣氛、生態環境、和諧穩定等工作方面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道教整體形象和受眾的心理。加強宮觀管理工作,關鍵是加強組織制度建設,實現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式化、決策民主化、辦公自動化。核心是加大對人事、財務、物資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員的素質教育,倡導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之風。營造知人善用、團結協作的良好氛圍。合理分配責、權、利,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系統互動、和睦和諧的工作環境。重點加強安全與文物保護工作,不斷濃化宮觀的文化氣息,發揮宮觀特有的教化功能。著重于環境建設,強化從道人員的服務意識,以優雅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迎接每一位進廟的信眾、遊人,促進宮觀人文環境、自然環境與人心祥和的有機統一。
(四)發揮道教道脈教緣的黃金紐帶作用,服務於祖國統一與世界和平。道教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敬天尊祖、重本歸源”是不可動搖的民族心理。幾千年來,多種信仰形式不僅一直被道教所繼承,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所有炎黃子孫的歸根情、愛國心。中國正在和平崛起、世界期盼和平、兩岸必將統一。弘揚道教“敬天尊祖、重本歸源”的思想,充分發揮道脈教緣優勢,積極開展與海外道教界的友好交往,增進了解、加深友誼,強化炎黃子孫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致力於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多形式、多內容的開展道教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宗教法事活動、支援祖國建設等,以道脈同源、兩岸同宗、“歸根復命”的思想紐帶,凝聚人心,聯融親情,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是最大的和諧。

和諧社會,乃人類追求的美好社會理想。實現這一理想目標,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因素。大力倡導無為理念,踐行無為之德,以無為的思想,指導有為的實踐,以“無為”之道,求“有為”之法,獲“作為”之果,是道教構建和諧社會這一主題的重要形式與內容。
眾生皆能緊按無為精神的要求,凈化思想,提高境界;遵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法則,清心寡欲、知足知止;實踐上善若水的無為之德,功而不居、創造奉獻。我們的人間就是一個充滿真、善、美的人間,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朝氣蓬勃、和諧有序的社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尚道卜易-天机之门易学风水学院易卜一道馆 ( 滇ICP备2023004069号 )

GMT+8, 2024-11-24 13:54 , Processed in 1.2088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