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道古易致力于古文化研究与传承;八字命理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地理风水、起名、择吉、天机之门易学风水学院易卜一道馆官方论坛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614|回复: 0

茅山印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7: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符萬寧宮
元符宮掩映于茅山積金峰南腰的綠林翠浪之間。初名“潛神庵”,後曰“元符觀”,今稱“元符宮”,全稱“元符萬寧宮”,簡稱“印宮”。
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宮所在的茅山積金峰南腰處,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風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梁代天監時(西元 503 年— 519 年),著名茅山道士陶弘景曾結廬於此“龍池”之旁修煉;唐代至德年間(西元 757 年— 758 年),茅山道士在此建火浣宮;宋代景德年間(西元 1004 年— 1007 年),道士張明真廬居於此;天聖三年(西元 1025 年)為延真庵;五年( 1027 年)為天聖觀;嘉佑年間(西元 1057 年— 1063 年),蜀人王略修修煉於此;仁宗時(西元 1023 年— 1063 年),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曾築潛神庵於此修習上清道法;元佑元年(西元 1086 年),哲宗趙煦皇后孟氏誤吞尖針于喉中,醫莫能出,時劉混康聞之,飄然進京入宮,用茅山道教秘傳符籙與丹藥催吐,使孟太后吐出尖針,哲宗皇帝龍顏大悅,於是便賜劉混康號為“洞元通妙法師”,又招住京城上清儲祥宮,並於紹聖四年(西元 1098 年)江寧符即所居始建元符觀,以供其修道煉法,歷時九載于徽宗崇寧五年(西元 1106 年)建成,敕賜“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其時建築壯觀,規模宏大,殿宇層層而上,房舍院院相連,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前是睹星門,正中有天寧萬福殿,以祀皇帝本命星宿神像,西廡飛天法輪殿,以藏朝廷恩賜茅山之道經;又有寶籙殿、北極閣、萬壽臺、九層臺、宗壇祠、句曲山神祠、廣濟龍王祠、本宮神護聖侯祠、本宮二使者靈佑靈護侯祠與三素、九真、眾妙、大有、震靈五神堂及東秀、西齋、觀雲、啟明、野隱、勉齋、西碧、東齋、樂泉、覺秀、雲林、真隱、監齋十三房道院等,後為劉混康早年所築潛神庵,“總四百餘間。高明傑大,工盡其技。金碧丹堊之飴,螢煌昭爛于祟崗秀巔之上。煙霞霏微,草木蔥郁;望之若神,莫可圖寫;即之肅然若雲車,風焉往來于空曠有無之間,不可得而知也;可謂盛矣!”時徽宗還敕江寧府發兵二百人,供元符宮及茅山其他道教宮觀巡邏灑掃,專立兵營拱辰寨駐防保衛,盛極一時。南宋高宗建炎年間(西元 1127 年— 1130 年),此宮毀於盜火。不久又得高宗敕賜重建,工竣並御書宮額。寧宗嘉定五年(西元 1212 年),又有修復擴建。理宗時(西元 1225 年— 1264 年),理宗皇帝親賜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修繕宮內“上清宗壇”,且御書“上清宗壇”碑與聖德、仁佑、景福萬年三殿額。明代屢有修繕,並於宮內專設華陽洞正副靈官,以加強對茅山各道教宮觀道教事務的管理;弘治年間(西元 1488 年— 1505 年),江寧李君華和茅山道士陳真福曾有修復,後李君華之子李曙又有再修,至此已基本恢復原有規模與格局。後經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宮內大部分建築相續慘遭兵火焚燬;抗日戰爭期間,宮內部分僅存建築又遭日軍兵火燒燬,民國年間(西元 1912 年— 1949 年),元符宮僅存靈官殿、三清大殿、太元寶殿與東秀、西齋、勉齋、聚仙四房道院等建築;解放後,宮內殿堂及道院多次得到當地人民政府的撥款、屢有修繕;十年浩動期間,該宮除萬壽臺與勉齋道院內的部分道房之外,其餘建築均被拆毀。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貫徹與落實,茅山道院的道教活動日益得以恢復,元符宮亦逐漸得以重新修建,並於 1988 年 11 月間正式對外開放。現已建成與修繕完工的主要建築有睹星門、靈官殿、碑亭、萬壽臺、三天門、慈航殿、勉齋道院、黃鶴樓、東嶽樓與道舍及齋堂以及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附屬工程。
進入茅山風景區牌坊內,有寬闊平坦的黑色公路直通印宮。車向左拐,豁然開朗,遠遠就可看到頂天立地的老子坐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神態慈祥、莊嚴、睿智。
到達印宮,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山門牌樓,牌樓柱東有聯,為現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道長撰書:“星應鬥牛山接崑崙襟太湖帶長江自然鐘秀結地肺;秦漢神仙梁唐相師垂科教廣玄化上清經籙出句曲”。山門扁額為康有為“眾妙之門”;西側聯為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任法融道長書:“道教淵源猶如雲挂山頭行至山頭雲更遠;玄門奧義恰似月映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門頭匾額為“紫氣東來”。
印宮共有四層廣場。第一層為睹星門廣場。 睹星門亦稱石碑坊,原是宮內道士觀星望氣之處。始建於宋代,重建於元末,毀於清代,現存建築為 1987 年重建;高 7.5 米,寬 21.8 米,石質建造,分左中右三門,正門橫額上刻“睹星門”三個紅色大字,門之四根青石雲頭盤龍柱,其中兩根為宋代原雕,兩根是元代石雕,門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個藍色正楷大字,每字大約一米見方,蒼勁有力,端莊清秀,為清代書法家王澍于雍正六年(西元 1828 年)五月朔旦所書,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與石刻藝術,是茅山道教歷史文物。
過睹星門,拾階而上為靈官殿,殿額石上書刻“敕賜元符萬寧宮”七字,門前兩側各置石獅一尊,左雌右雄,雖殘缺不全,但極古樸自然;此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正中供奉王靈官塑像,王靈官塑像東西分別供奉南斗星君與北斗星君塑像,近殿門左右祀青龍、白虎兩神塑像;殿之四週供奉道教所信奉的六十星宿神塑像,像高 2 米多,均為坐式,有文、有武、有喜、有怒、有觀、有望、有思、有想,尊尊形態不同,個個神情各異,皆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每位神像手中均持一物,或刀、或槍、或劍、或琴、或鏡、或寶、或筆……這些法特都是每位本命星宿神歷史地位及其法力的象徵。
出靈官殿後門,上越二十余級臺階即至碑亭, 碑亭後為萬壽臺,古稱彰臺。臺以青石砌築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中路未設上下臺階,臺階而從東南角上至西北角下,因原為宋元時傳為帝王和太后啟建“金籙道場”拜章上表之聖地,故中路不設臺階,意即中路只有皇帝才能行走,其他臣民只能從兩側行走。臺上正中建造石坊一座,曰“三天門”,門高 6 米多,寬 2 米,門頭以上共有四層石雕,一層為二龍戲珠浮雕,二層為石刻三天門橫額,三層為五隻形態各異的仙鶴浮雕,四層為梁、沿、脊俱全的石雕門頂;兩旁古柱高達 6.5 米,共分五級,一級門柱,高 3.4 米;二級立體盤龍柱,高 1.5 米;三級立體八節石墩,高 0.4 米;四級蓮花石座,高 0.4 米;五級為兩石柱頂巔一對高 0.8 米,左右相對而視的雄雌石雕坐獅。門之正面橫額上刻“三天門”三字,兩側石柱石刻對聯雲:“仙樂徹九霄,祝一人之有慶;天香招五鶴,祈四海之同春”。門之背面橫額上刻“萬壽臺”三字,左右石柱石刻對聯曰:“翠岳捧仙臺華陽真氣,丹崖飛紺殿河上玄風”。整個臺坊建築渾然一體,雕工精細,古樸大方,是茅山歷史上重要的道教建築物之一。據出土石碑資料記載,創建於南宋理宗時期(西元 1225 年— 1264 年),明代代嘉靖年間(西元 1522 年— 1566 年)與清代乾隆十年(西元 1745 年)及乾隆十七年( 1752 年)均有重修;抗日戰爭及十年浩動期間皆有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建築為 1992 年間茅山道院在馬來西亞茅山教五館總壇李天師等海外茅山派弟子的捐助下重新修建。
山天門左為勉齋道院,院內建有黃鶴樓、東嶽殿、齋堂、伙房、道舍、庫房等;東嶽殿為 1991 年新建,上下二層,上層寬五間,深三間,中奉東嶽大帝金身塑像,下層寬五間,深三間,現為香客與宮內道士進餐齋堂;黃鶴樓古色古香,基本保存原有風貌,樓分上下兩層,寬深均三間,上層是宮內庫房。元符宮原有十三房道院,後經天災人禍,十二房道院及宮內殿堂先後被毀,而唯有勉齋道院歷經數百年的人事滄桑至今基本保持原有建築與規模,其中奧妙傳說同道院門樓的建築奇特與門前地面以青磚及小瓦構築而成的圖案有關;道院門樓兩邊院墻挺立,走向東南向,按常規道院門樓應朝西方,然而道院門樓卻向西南斜,且門額嵌有磚刻坎卦符號,其中緣由自古無人能解!道院門前地面之上以青磚小瓦構築而成的圖案更為神奇,有人說是一道道教符圖;有人說是一個篆體的“福”字;有人說是一幅道教“煉丹圖”;有人說是一隻“古花瓶”,瓶口長的是萬年青,用門額上坎卦中的水經常澆灌滋潤瓶中之草,意使道院香火不衰,猶如萬年青一般永遠長青不枯,生氣勃勃。此圖究竟始於何時?誰人之手?又有什麼神秘作用與意義?史書未載,志書未記,歷來眾說紛紜,至今莫衷一是,實為茅山道教一大謎,有待智者前來研究與探討,以解此謎。
下三天門,上越四十九級石階到達太極廣場。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太極池。池底為黑白陰陽魚構成的太極圖。池內有噴泉。《周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教認為“道”涵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道”分而為陰陽,陰陽沖和之氣,生成萬物。陰陽二魚目為白黑二隻碩大的石球,石球在眼窩噴泉水流作用力下滾動,栩栩如生,實物演示了老子“天下其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的思想。
太極池東西兩側各鐘亭和鼓亭。向西 100米,是新建的慈航殿,殿內供奉慈航真人和呂祖、關公、藥王、等神。過太極池,迎面是九龍禦道,九龍圖上方為趙樸初先生所題“道法自然”四個大字,白底黑字,赫然醒目。神臺底層拱形門頭“老君殿”三個大字躍入眼簾,兩邊楹聯頗有氣勢:“九峰蒼翠隱太極,一篇道德藏玄機”。沿兩側石階攀登,即達聖像底坐神臺。神臺建築呈八角形,暗合道教八卦,高五米。內奉老子神像製作樣本,四週繪以神仙壁畫。
出神臺,便是老君廣場。老君廣場四週石欄雕祥雲仙鶴。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子像身後貼山壁而建的 120米東西文化長廊。此廊在全國道觀中堪稱華夏第一。長廊分彩繪、石刻、壁畫、板雕四個部分。彩繪部分為“許謐修道圖”,生動地描繪了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代宗教師許謐入道、學道、訪道、問道、徵道、得道、了道、成道的故事。石刻部分,陳列了茅山道教文化碑刻。茅山道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薈萃,高道流羽雲集,香客遊人不絕,歷代都留下有眾多石碑、石刻、字畫等道教文物。這裡陳列的有陶弘景、王安石、蘇東坡、顧況、梁武帝、唐伯虎、鄭板橋等詩詞筆跡,十分珍貴。壁畫部分是二十四孝圖。在中國,儒教、道教、佛教相互兼收並蓄,二十四孝圖中有不少幅講的就是道教故事。板雕部分,則是老子《道德經》81章全文,圖文並茂,分外莊嚴凝重,耐人尋味。
閱盡一百二十米長廊,回首方知身在巔峰,扶欄極目。層層雲霧飄飄渺渺,蒼峰翠巒隱隱現現,宛若東海蓬萊仙山。峰巒之間,田野之上,阡陌縱橫,池水如鏡鑲于大地。舉目遠眺,大茅峰頂的九霄宮紅墻縈繞,高入雲端,使人頓有登臨仙境,加入太虛之感。人間爭鬥,塵世煩惱,頓感隨雲而去,一切仿佛回到了原始,回到了自然。
元符宮附近的主要名勝古跡有:華陽洞、玉柱洞、仙人洞、羅姑洞、楚王澗、常遇春影壁、丹井、龍池等;自然景觀密集,尤以林秀、洞幽、石怪、澗清、池聖、泉靈等美景著稱,是香客遊人漫遊林海、探覽仙洞、觀賞怪石、靜聽溪澗、暢飲靈泉、細看聖池、春聽鳥鳴、夏浴清風、秋望紅葉、冬觀瑞雪、遠眺大茅勝景、近覽積金靈氣的理想場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尚道卜易-天机之门易学风水学院易卜一道馆 ( 滇ICP备2023004069号 )

GMT+8, 2024-11-24 12:34 , Processed in 1.0830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