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發現 “ 唐代敕賜福國裕民坊 ” 珍貴文物照片和石構件 ( 圖 ) 發佈時間: 2009-3-11 11:48:02 文章來源: 文章編輯:岩林
1961 年拍攝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垂直局部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浮雕雲紋青石構件
本網3月11日訊(張富清、張振、岩柏)今日上午,武當山古建研究專家張華鵬告訴記者, 2 月 10 日 ,筆者一同到武當山玄嶽門附近的沖虛庵考察,在 69 歲的村民段荗 海 向 導下,發現一農戶門前路邊有一圓柱型、浮雕雲紋、重約 300 公斤的青石構件,經與他查找出的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珍貴文物照片核對,並通過有關史料進行研究,認定照片上的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和青石構件是唐代敕建,是武當山沖虛庵古建築大院落的前門石坊。此發現和研究 將武當山沖虛庵創建歷史由原元代所建為唐代始建。
唐代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在沖虛庵溝口前,玄嶽門外 200 米 處,古官道北側,海拔 146.2 米 ,是沖虛庵大門。始建于唐代,四柱三間。面闊約二丈八(包柱 邊),高約一丈八。地產青石結構,中間兩根柱高,兩邊柱矮,柱頂上均為一座青石雕成朝天吼,兩柱間最上層橫樑上為火焰形石雕。方形柱,一尺四見方,柱下前 後兩側為人高的石抱鼓。石坊正中石額枋下為一根沉香木梁,據傳言民國年間被盜。據已故武當山文管所副所長劉世德,在世時 1989 年任草店區文化館長時吿訴 張華鵬和附近年長的村民介紹,石坊正中額上楷書陽刻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字徑尺餘。石坊前立有 10 餘通巨大石碑,其中有唐朝碑兩通: 1 通是呂洞賓立, 1 通 是尉遲敬德立,均高約 9 尺多,寬 3 尺有餘,厚尺餘, 1950 年被石匠鑿成石磨賣掉。 1961 年石坊仍如上述完整。 1968 年為丹江口水庫淹沒,但石坊仍屹 立水中,僅露出明間柱上朝天吼; 1975 年冬至 1976 年春,水庫水位下降,石坊處水落石出了。隨即石坊被拆毀砸碎,用於馬家溝冷水田中當毛石砌溝了。現 僅存 1 個圓柱形青石構件,高 0.54 米 ,直徑 0.40 米 ,上、下均為母榫,深 0.10 米 ,圓柱表面浮雕流雲。
張華鵬介紹說,我雖出生于玄嶽門臨近的土橋街,因母親黃長山出生于玄嶽門臨近的草店,故幼年時我經常在草店一帶遊玩。因此筆者熟知舊時的沖虛庵全貌。近期 整理照片時,發現一張四柱三間石坊照片(見照片 1 ),乍看似均州城的石坊,但經過仔細辨認石坊周圍山勢與環境,發現照片上正是夢寐以求的沖虛庵石坊。照片 上的石坊結構簡單,雕刻屬官式工藝,明間石額枋上楷書陽刻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見照片 2 ),但石額枋下空無坊,果如傳言所說 “ 沉香木梁 ” 被盜。照片經電腦 處理後發現,明間上層石雕火焰正中為豎長方形小額枋,上篆書陰刻 “ 敕賜 ” 二字,這正是聖旨的代名詞。明間石柱上行書陽刻 12 個字的對聯,東邊柱上可辨認開 頭 “ 天地山川 ” 四字,西邊柱上清晰顯現開頭 “ 江山 ” 二字。其餘字由於陽刻脫落嚴重,很難辨認。以此而論,這張照片的價值在於:石坊已毀,照片是現存的第一 手資料。照片上留存的卻是鐵證 —— 唐代的皇帝確實敕建了沖虛庵及其石坊,這在均州地區可見實物中是最早的,也說明遠離京都的武當山廟宇在唐代已經受到帝王 的重視。這在武當山早期歷史中是罕見的。
但張華鵬介紹說,有的打電話詢問,唐代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和青石構件的發現,是否表明武當山金頂建築年代或提前到唐代?我認為不能這樣的誤解。《大嶽太和 山志》和《武當山志》及金頂文物古建都淸楚表明武當山金頂系明代所建。這裏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和青石構件的發現,只是說明武當山沖虛庵創建歷史由原元代所建為唐代始建。
近日,武當山文管所所已及時將唐代 “ 敕賜福國裕民坊 ” 的青石構件作為文物保存。
原放在農戶門前路的浮雕雲紋青石構件 張華鵬 等考察浮雕雲紋青石構件 張華鵬與村民段荗誨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