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十章
[原文]
—————————原文版—————————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音版—————————
载(zǎi)营(yíng)魄(pò)抱(bào)一(yī),能(néng)无(wú)离(lí)乎(hū)?
专(zhuān)气(qì)致(zhì)柔(róu),能(néng)如(rú)婴(yīng)儿(ér)乎(hū)?
涤(dí)除(chú)玄(xuán)览(lǎn),能(néng)无(wú)疵(cī)乎(hū)?
爱(ài)民(mín)治(zhì)国(guó),能(néng)无(wú)为(wéi)乎(hū)?
天(tiān)门(mén)开(kāi)阖(hé),能(néng)为(wéi)雌(cí)乎(hū)?
明(míng)白(bái)四(sì)达(dá),能(néng)无(wú)知(zhī)乎(hū)?
生(shēng)之(zhī)、畜(xù)之(zhī)、
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
长(cháng)而(ér)不(bù)宰(zǎi),是(shì)谓(wèi)玄(xuán)德(dé).
[译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这里的“营”的意思是身体健康的意思,“魄”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载营魄”的意思就是“营”与“魄”能够不分离么? “抱一” 这里的“一”在古代的时候一可以产生任何数字,因为他是最小的数字。所以这里的“一”代表自然。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气”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这里的柔是达到极柔和的状态,“专气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内部很和谐协调,从而达到柔和的状态。“柔”不是柔弱无力。太极拳以柔制刚,专心把能力聚合到一块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就是说当你把能力聚合到一起是否能达到婴儿般,婴儿能够专气,所以婴儿特别柔,但是哭的时候声音特别的洪亮,能够吸引大人的注意。(长期调气可长寿身体健康)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排除一切杂念苦心专研,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国治国,能否做到“无为而治”吗?(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思想、言行,能否以阴柔自居吗?(就是告诉人们应该谦虚)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清楚明白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够做到“无知,无欲”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个方面贯彻于事物的创始和发展过程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搜索万事万物的奥妙,而不据为已有。施于人而不要持有恩。领导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谓玄德”把上面的做到这就是玄德,“玄”是玄妙的意思。这么做也就是遵循“道”的行为,所以称之为“玄德”
[长篇大论]
老子要求我们修炼道德心境要达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致阴致阳,致柔致刚;涤除杂念,专心致志;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大智若愚,虚怀若谷;无知无欲,通达四方。”这是何等致高致远的境界啊!
如果帝王能够达到这种心境,老百姓就尊称他们为“真命天子”。然而,即便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沉迷酒色;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也逼反了吴三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任何人求全责备,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老子给我们指明的修炼心境的标准来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心境,不仅可以使自己超凡脱俗,还可以改变命运。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修身养性,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积累的经验。
如何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四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静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修身养性来说,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养性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们普遍修身养性的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心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修身养性思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曾国藩的儿子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自己“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达观、冲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养性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袁了凡的故事
明朝有个袁了凡先生,通过他一生修身养性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训》告诫后人。
了凡先生幼年丧父,依从母亲的希望弃学从医。有一次了凡采药路过慈云寺的时候,遇到一个鹤发童颜的孔老先生。老先生劝了凡先生求功名走仕途,并给了凡先生算命,说他能够考上秀才的最高级别,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个县令,没有后代,只能活到53岁。
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议开始弃医求学,果然考取秀才,后来的经历都被孔先生一一言中。了凡先生开始相信命运了。既然命运都是天定不能改变了,还有什么可奋斗的?从此开始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先生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没有任何杂念。
云谷禅师非常惊奇,问他:“静坐三日,为什么没有任何杂念?”了凡就一五一十的把孔老先生给他算命的事告诉了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没有后代,这是人的命运,就叫做‘天作孽’,这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你要修炼道德,多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些都是你自己所积的善德,哪有得不到回报的?”
了凡深受启发,决定行善事三千件,记录善事与不善事,每做一件不善事,就要抵消一件善事。
公元1570年科举考试,孔先生算应该考第三名,结果考了第一名,命运已经开始改变了。公元1581年喜得贵子。公元1586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
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改造命运的种种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