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2-11-26 14:34:30

中国周易预测术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活动构成儒家学说

关于中国周易预测术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活动构成儒家学说,儒家不信鬼神,也不怎么多谈论前生后世的因果报应,但儒家却很信“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首要的便是“畏天命”,甚至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从孔子以后,不信命的思想家屈指可数,好像只有荀子、墨子两位。其他思想家都表示赞同有“命”。当然各人对什么是“命”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对“命”包括人生命运在内,甚至主要的就是指人的命运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什么怀疑的。而术数的基本思想就是讲命,术数活动就是“预测人的命运”的,这样,儒家知识分子之重视算命的术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那么,为什么儒家思想会与世俗术数之命思想发生关联呢?这是由儒学的功用和性质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性命道德之学,其核心就是教给人们如何成为道德完美之人(圣贤)。要做到人人一心向善,除了告诉人们“格物致知”的基本方法以外,首先还必须让人们“诚意正心'人必须有一颗向善的心,立志求善。存天理,灭人欲。不灭人欲,不能求天理。但一般人从自己本身天生的愿望来说,都是追求物质享受、荣华富贵的。如何才能使人抛弃追求物质享受的本能,转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呢?那就是要告诉人们:个人的功名富责,是完全由人的主观因素以外的东西(例如出生时间)所决定,个人的主观努力是没有用处的,这样人们就可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系辞上》)知道个人的功名富责乃是命中的先天注定,实际上就为反过来追求个人道徳上的自我完善开辟了道路。

孔子曾称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广(《论语.雍也篇》)“乐而无忧”方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集中于成圣成贤。道家也是这样看。庄子就说:“知之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但这“乐”不是天生的,它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要“知命'而术数恰恰就是“知命”的活动。从术数算命的效果看,它们的真正功用,不在于是否真的能准确地“预测”人的命运(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在于它证明了人的富贵贫贱的先天性。中国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格言,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要不到”,等等,可能要比儒家的许多道德思想更深人人心而妇孺皆知。但须知,正是这些格言中所包含的“人命不由己”的思想,构成懦家道德思想的前提。而术数活动的任务就是通过算命的“实证”活动证明这些命运思想。

同时中国周易预测术数学又吿诫人们,个人生死祸福的命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命如不好,只要一心向善,多做好事,仍有可能逢凶化吉,—生平安;命虽好,但如一味从恶,命也会改变,所以术数书籍告诫人们,“故凡欲求富贵吉寿,而免贫贱凶夭者,当以积善为要。每H自记功过,必期念念皆仁,事事皆善,久必如其所愿。若恃命之善而敢于为恶,咎命之薄而不思挽回,此为天下至愚之人,无志之士矣。诸命法皆末耳,是乃要法也。”(《命理约言•看富贵吉寿贫贱凶夭要法》)这就为个人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十分充足的理由和动力。

中西方文化的道德支撑是不同的。西方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以上帝全知全能、无所不在、末日审判为道德的支撑,而中国道德思想并无同等的支撑,中国的道德一方面是依靠“立德”为“三不朽”之首,建祠堂、树牌位之类的“精神鼓励'另一方而就是依靠术数对人生实际生活层面上的剖析,来否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并进一步导向人们的精神追求。两者相辅相成。淸代术士沈孝瞻即这样理解术数的作用:

人能知命,则营竟之心可以崽,非份之想可以屏,凡一切富贵穷通寿夭之遭,皆听命于天,而循循焉各安于义命,以共勉于圣贤之路,包非士君子之厚幸哉!《子平真诠》评所以说,术数活动构成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周易预测术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活动构成儒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