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议 修 真2
第二,济世为修真之用。修真之下手处,在由我之一身起修,及其扩充开来,则自一身达乎家国天下。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内外兼备,修真之全体大用尽矣。故太上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南华真人则总括道门学术为“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即自强不息以内修圣德,厚德载物以外施教化。因此,治身为修真之本,济世为修真之用。无论正一还是全真,济世度人都是其分内之事。
正一立教本始于祖天师济度黎元之苦心,故正一符法广大悉备,自安镇社稷、调和阴阳、祈雨祷晴,到禳灾祛疾、保生祈寿、超度亡灵,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道藏》所载正一符法浩如烟海,其功用都是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绝无一道有悖天理,皆契合于祖天师慈心济物的立教本怀。南宋道士金允中说得好:“生生之德大矣哉!贪生而恶死,实古今之常情。生生之不穷,乾坤之正理。是以上帝悯世,垂科立教,拯厄扶危,除妖却妄,拜章设醮,请福延生,皆所以广大道生生之德,而遂斯民生生之愿也。”(19)
正一符法福国裕民的神妙功用,连教外之人也赞叹有加。明太祖朱元璋在《御制斋醮仪文序》中说:“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虽孔子之教明,国家之法严,旌有德而责不善,则尚有不听者;纵有听者,行不合理又多少。其释道两家,绝无绳愆纠谬之为,世人从而不异者甚广。”
全真演教渊源于重阳七真悲悯苍生的襟怀。故自重阳真人演教伊始,全真即奉持“真功真行”的济世宗旨以救世拯苦。重阳真人说:“功行乃别有真功真行。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神情,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20)
至于长春真人不避艰险,西行雪山,更是全真“真功真行”的千古仪范。而长春真人西行雪山的初衷亦为怜悯世人的悲愿。长春诗云:“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21)归途中,长春真人就嘱咐众弟子:“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记诸心。”(22)
后人对全真祖师修德度人的“真功真行”推崇备至。元代道士赵道一在《重阳祖师赞》中说:“皇不足则帝,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则霸。霸又不足,道之不幸也。至哉全真,杰生东土,转浇漓以宗太朴,化顽旷以慕无为。一师倡之,七真和之。猗欤盛哉!时当今之有国也,力不侔于五胡,德弗逮于拓拔,绵绵之运,信罔有矣。然天启玄元之教,俾福被于群生,斯道无丧,以至今日,全真之功也。”(23)
道济苍生,道因之弘;德利群伦,德以之厚。正一全真以直道担当之气魄,行大忠大孝之奇功,泽润人心,福流千古!
至于修真济世之秘奥玄蕴,庄子一言切中肯綮:“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24)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25)修真之人,真积于内,神动于外,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精。行有不得,则反求诸己。到得真积力久,精诚之至,自然真情发露,未有不能动者也。故修己之诚乃济世度人之根本。这也就是古人常讲的道理:正己而后物正。
李道纯真人说:“进德修业,莫若正己。己一正,则无所不正。一切形名,非正不立。一切事故,非正不成。日用平常、设施酬酢,未有不始于己者。一切事事理理、头头物物,亦未有不自己出者。是故进修之要,必以正己为立基。正己接人,人亦归正;正己处事,事亦归正;正己应物,物亦归正。惟天下之一正,为能通天下之万变。是知正己者,进修之大用也,入圣之阶梯也。”(26)
今日,道门中人绍承前贤,济世利民的各项事业蓬勃开展,这是好事情!不过,无论利益大众的事业做得多么红火,我们都不能遗忘“修己以诚”这个根本。不精不诚,则不能动人。“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这种精神是引领我们事业绵延不绝的源头活水。
第三,学问为修真之要,真践实履为学问之基。
古人云:“未有神仙不读书。”历代祖师均有丰富的学问作为修真之阶梯。萧天石先生说:“吕洞宾、陈抟、贺元、施肩吾,皆本书生。宋谯定、雍孝闻、尹天民,亦皆以儒士得道。黄山谷云:子弟诸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余谓神仙不读书,亦是一个俗汉。学道之人,多读一日书,则多明一分道。《易》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读书,何以穷理?不能穷理,何以尽性至命?不能尽性至命,何以证道?”(27)
在道教看来,研习学术、探究玄理为修真体道之玄钥。废书不读,则为修真之大忌。《度人经》说:无文不光,无文不明。南华真人亦说:“知道者必达于理。”(28)因此,参学明理实为修真之要。
但修真者读书与俗世人不同。重阳真人说:“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29)
修真者读书贵在真践实履,贵在知行合一。《净明忠孝全书录》中记载刘玉真先生语:“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但世人习闻此语,多是忽略过去,此间却务真践实履。”刘玉真先生还告诉后学:“某自初年修学以来,只是践履得三十字,年来受用,甚觉得力。”多年积学,只践履得三十字,由此可见,修真者读书贵在专精深透,自家受用,而不在旁骛广涉,徒增习气。如不能将学问在自家身心上字字落实,于日用伦常处句句得力,只不过是荀子所说的“口耳之学”。
荀子斥“口耳之学”为“小人之学”。他说:“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口耳之学无关身心,一味外求,与“切己体察”的修真之学大相径庭。黄元吉真人说:“大凡无德之人,当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辄欣欣然高谈阔论,以动众人之耳,取容悦于一时,不知革面洗心,反观内证。若真知大道之人,方其偶有所知,朝夕乾惕之不暇,安有余力以资口说,徒耸外人之听闻耶!”(30)
修真之学正是“以美其身”的君子之学。孔子在《易经·文言传》中高度赞美了君子之学:“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当此文化昌明之时,我们尤其要提倡“美在其中”的君子之学。真践实履、知行合一的“君子之学”才是“修真之学”的本来面目。
修真治身以返还人性之真,修真济世以维护世道之真,真践实履以探究学问之真,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生发,它们组成完整统一的修真之学,维护身心的和谐、人际的和谐、群己的和谐、天人的和谐,共同促进全社会的安宁与祥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