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8-5 22:23:38

民间儒学普及读本

 前言

  行走在这个大千世界上,每个人,每一天,都要问许多问题:

  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

  我最需要什么?

  机遇在前应该如何把握?

  怎样让亲人获得幸福?

  如何赢得我的渴求?

  怎样得到最知心的朋友?

  幸福稍纵即逝,欢笑过后为何会有遗憾相伴?

  付出努力,心愿为什么难与人共享?

  如何让事业成功,让生活精彩无限?

  世界能像心中盼望的那样发生变化吗?

  我的未来将会怎样?

  ……

   有时可以向朋友倾诉,有时却只能独自默默地想。问题多了,也会盼望得到真诚的指引,渴望能增加人生的智慧,从容面对今生。答案何处寻,谁的智慧能够完美解答这一切,谁是真正的智者,最终解我心结。

   世上若有这样的人,他肯定会比所有人看得远,想得透彻。他的才学应受到极高的赞誉,跟随他学习的学生一定非常多。他会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关怀他人,乐于将知识无私奉献。他要循循善诱,让每个人都能够领会到生命的真谛。在“全球化”的今天,他的智慧需要绝对精妙,能够看透万事万理,能让世上人共享和平与幸福,否则,对我们的帮助也只能是一时一地。世界战乱不断,空气水源污染,资源短缺,个人幸福也总难长久。珍惜今生就应善待万物,改变自我也要改变整个世界。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吗?

  序

   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她就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伴随着真理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善,和谐而美好,能带给人幸福;一种是恶,表现为残酷的争斗,最终把人引向深渊。真理是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顺应者即是善!违背者便是恶!真理面前善恶分明。善的力量生成和谐文化,恶的力量产生斗争文化,两种文化分别控制着人的大脑,决定人的命运,影响着国家与社会。两种文化此消彼长,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当善呈优势的时候,社会就能够健康发展,人类生活和平而安定,邪恶的东西躲藏起来,不敢见人;当恶力占据了上风,社会就会动荡,战乱不息,恶势力在世上横行,好人倍受屈辱,生计艰难。

   人类在远古时代曾经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后来才逐渐分散到各大洲。来到东方的人带来的是和谐文化,因为他们勤奋开拓,较早开始建设新的家园,摆脱了内部的纷争。斗争文化随后散布开来,四处侵占他人果实,引发了不息的争斗。和谐文化总是要保护自己而斗争文化总是在不停地扩张。

   斗争文化初期发展非常缓慢,因为战争太过频繁。当各种力量逐渐平衡之后,社会进入冷战阶段,物质追求和战争技术会快速发展,带动起整个社会的生产。表面上好像很繁荣,看似“进步”得飞快,可一旦力量失衡,随即又会爆发生新一轮的战争,很快就会再次衰落下去,而且一次比一次悲惨。和谐文化的发展则是稳步前进的。因为内心和谐的人追求利益的动力不如斗争者那么强烈,面临矛盾时也不像斗争文化那样你死我活,不会大起大落。和谐文化符合真理,尊重自然规律,与宇宙运行保持一致。所以和谐文化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如果没有外来恶力破坏的话,都能稳步发展繁荣起来,民众生活非常富裕幸福,就像唐代时的中国社会。幸福、富裕、和平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文化充满了希望。

   斗争文化再发达,等待它的也只能是灾难。有人计算过核武器的破坏力,惊人地发现,万一爆发核战,人类以及其他绝大部分生物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因为现有核弹的数量足够能毁灭地球五十次,爆炸后产生的毒雾将破坏大气层,窒息所有的生命。地上寸草不生,城市化作尘埃,地球一片死寂。多么可怕的结局!渴望和平的人们要与发动战争的人一道毁灭,谁也逃不掉。据说操控核战的控制器就像一台笔记本电脑那样大,时刻携带在超级大国元首的身边,随时可以启动。只要轻轻一按,整个地球将瞬间毁灭。俄国人声称,除了核武器之外还有威力更大的新式武器。美国人说,只要一克最新研制的病毒就能让一个国家所有人全身糜烂而死,无药可救……这就是斗争的下场!

  斗争文化主导世界,人类即使不被战争毁灭,前途也是一片黑暗。环境污染已很难治理,癌症、艾滋病和一些可怕疾病频繁发作,能源消耗殆尽,臭氧空洞快速扩大,赤潮频发,雨林消失,全球变暖……平时我们可能感觉不到,等一旦觉察到了,一切就都来不及了。

  生存还是毁灭!人类面前有两种选择。要生存,现在只有一条出路,最终解决人类危机的方法只有这一个,那就是用和谐文化取代现行的各种非和谐文化,用善代替恶,以消除斗争,彻底纠正自取灭亡的观念与行为,全面改变命运。这是唯一的希望所在。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斗争文化用技术和财富迷惑了世人,使和谐文化受到极大的伤害,善恶失去了平衡。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和谐,然后才能发展弘扬。人类最古老最伟大的和谐文化是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字的本来意思是人在观测风雨,与上天对话,引申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交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谐文化主导社会的标志是儒家文化恢复和发展起来,重新指引社会进程。

  中国是和谐文化的故乡,许多东南亚及世界上的和谐文化是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上儒家文化很少被强行中断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是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就被起义军推翻了。清末西方入侵,是借着国内的民族矛盾,联合多国力量连续冲击,最终造成了百年的磨难。三代人的苦难迫使人去盲目选择,向看似繁荣的西方求教。中国为了富强,引进过各种斗争学说,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民众渴望安宁厌恶动乱,但是抛弃了儒学到哪里再去寻找真正的和谐呢?

  儒学如果能够在中国重新恢复起来,联合所有善的力量,共同抵御住斗争文化的挑战,中国和世界就有可能获得最终的和平,我们内心的种种困惑也能得到完美解答。如果我们希望生活美好如意,幸福不会离去,恶势力不再破坏我们的家庭,恢复儒学这条路就要走一走。走一步就有一步的成绩,坚持走下去才会成功!

  有的朋友也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平,不健康,事事不如人意,试图努力去改变。但是却不知病因在哪里,应如何改变。有的朋友对儒学有很多误解,他们被斗争文化所迷惑,还在排斥儒学,需要被点醒。也有朋友想了解儒学,却不知从何处着手……这本小书就是为此而编写的。它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帮助您熟悉儒学的核心思想,深刻认识她,从而理解和谐文化。有意学习儒学的朋友可以由此走进儒门。

  当您读过这本小书之后,步入这道古老而宏伟的大门,会惊奇地发现:世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片高远的天空,还有这样一座神奇的宝山,一处温馨的庭院……她正等您去翱翔,去攀登,在等着您归来。

  它由当代儒家学子集体撰写的,书中充满了善的力量和美好的祝福。将它带在身边能够为您指点迷津,化解苦闷。孔子的伟大智慧可以帮助您用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生活,收获精彩,实现自己的愿望。读到这本书,即使在山重水复前路渺茫的时候也能豁然开朗,打开心扉,进入一个精彩的世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成为和谐文化有缘人。

  第一,什么是儒学?什么是儒?

   朋友们如果要了解儒学,或是想学习儒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儒学”。要不然了解起来就会有偏差。学习的话也难以深入和精纯。

  要懂得“儒学”,先要知道什么是“儒”。“儒”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本意是指的一种人,这些人可不是普通人,他们全都是古代华夏族的文化精英。生活在黄河中下游,是人文初祖伏羲氏的传人。“儒”字最早是指观测风雨记录天象的学者,他们继承了伏羲古圣的天人智慧,以大汶口文化为基础,吸收了仰韶文化的优秀成分,具备了最高的和谐文明,数千年来一直是华夏族的核心。

  他们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了古代文字,从事教育、祭祀,编辑文史,主持礼仪,演练乐舞,管理国家。在距今五千年的时候辅佐圣祖黄帝统一了中原,奠定了国家的基业。他们是中国和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国家统一之后,他们尽心竭力传播文明与智慧,维护华夏正统文化。精心呵护着和谐的火种,历尽劫难,百折不屈,薪火相传,直到今天。

  人们又称儒为“儒者”、“儒士”或“儒家学子”。还习惯于把博学而正直的知识分子全都称为儒。不过在真正懂儒的人看来,这些名称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懂得了“儒”字的含义,儒学就很好理解了。“儒学”简要地说就是儒的学问。它是先师孔子汇总了远古儒文化宝藏,凝聚了历代大圣大贤的智慧后创立的完美和谐文化。

  一种文化与学说的建立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无数的实践检验。儒学就是这样,她从古圣伏羲创立八卦,昭示天人之道开始,经过了历代圣贤的发展完善,凝聚了无穷的智慧心血,千锤百炼,最终由先师孔子创立而成。

  为光大华夏民族的和谐传统,弘扬纯正的儒文化精神,先师用毕生的心血创立了儒学。把不同时代的宝贵知识合成一个整体,需要一条中心线来连接。他先将古文化信息全面搜集整理,通过艰苦的修订和阐释,最终形成了以天道为脊柱,以仁爱为血脉,以义理为骨骼,以礼乐为肌肤,以政法为手足,以良知为眉目,以诗文为喉舌,对真理的不懈探索和对生命的无限眷恋为精神。构建成了包容天地,吞吐日月,穿越古今,光明永驻的和谐文化大系。

  自从先师创立儒学之后,天地之间就有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万物生灵都得到了关照,获得了无限的生机。明灯不灭生命不熄。又经过了两千五百余年的历练与发展,儒学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期待。只要时机成熟,她将指引五大洲人民迎来最终的和平,让全人类都得幸福。

  第二,什么是儒家?

  先师在创立儒学的时候,最全面最真实地把圣贤的智慧精华融合在了一起。儒学就是华夏文化的正宗和主流。大地上流淌着无数的河流,其中有主流也有支系,主流学说代表了华夏的真精神,是直源于儒文化的。有的则“同源异流”,虽然发源于华夏,但是离开了主流,成为了旁宗,逐渐形成了各种学派。比如道家、法家、农家、兵家等等。他们也是华夏之学,但是与先师创立的儒学不同,一偏一全,一主一辅。在人看来都是学派,都有体系,便把它们与儒学并列,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人最敬重师长,帝王也要向老师下拜,这是非常好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与学生就像是一家人,不同的学派就是一些大家庭。于是就有了“儒家”、“道家”、“法家”等等名称。九流十教,百家争鸣。儒家虽然是主流,但是先师一贯主张“和而不同”,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儒家全心敬重这些各有特色的学派,愿与他们并立偕行。毕竟都是华夏思想,各有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在这些学派的簇拥中,儒学就向泰山耸立在群山之上,更加巍峨。

  学习、继承、弘扬儒学的人组成了儒家学派。儒家与百家本是同根同源,气脉相连,如同兄弟。虽说兄弟也会竞争,也会争高低,论短长,但是最终都是为了华夏大家庭的繁荣富强。现代学者也一致认为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称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古代人更是推崇儒家。《汉书》称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于道为最高。” 庄子评论儒家说,“性服忠信,身行仁义……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先师集合古圣先贤的和谐精神创立了儒学,源头众流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主系,中国的主体思想从此便明确了。先师的学生——遵循先师教导的儒士们就称为“儒家学子”。儒家学子以先师的学说为正理,其他华夏传统也要借鉴,但需要用先师的思想进行甄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各种学派的学说,包括现代的西方学说,儒家学子都会虚心学习,不轻视也不排斥。但评判价值和对错首先要依据先师的教导,绝不会疑惑。一旦失去是非标准,生活中分不清对错真假肯定会受挫折,后患无穷。失去自己的本心,偏离主流,对的知识也会学错用错。我们国家出现过的各种混乱,很多都是因为人们不尊崇圣贤的教导,不辨是非黑白,一味相信他说的缘故,回想起来总是追悔莫及。

  儒家学子要努力学习经典,勤勉实践,直到内心真正领会和谐的意义。吸取其他学说的可贵成分,最终落实在运用上,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去报效国家,造福社会。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过儒学,只是赞同基本的华夏精神,懂得儒学的某个或某些主张也可以称为儒士,但还不是真正的儒家学子。能够一时一事地有益社会,可是能力往往发挥不全面,有时还会把才智用错地方,好心办坏事。不能系统领会儒学的真意,不会实践,成绩肯定不好。所以,要完美人生造福社会就要系统地学习儒学,立足主流,做一位对民族和世界有意义的人。

  第三、孔子是怎样的人

  先师孔子是世间的一位“圣王”,即“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是说他将上古和谐文化成就总合于一身。“至圣”是圣贤中的圣贤,地位至高无上。“文宣”是传播文明以教化万民。“王”是爵位的最高等级,会通天地人者为王,世间力量没有超过王的。圣王与帝王不同,帝王是一时一世之尊,依靠着权力和地位;圣王则永世尊荣,因伟大人格而受民众爱戴。孔子的德能超过所有人,但他在世的时候并未拥有权力,后世又称他为“素王”。以师之职立王之功,后世君子都要学习信从他的训命,所以又尊称他为“至圣先师”。他的责任与权力则由后人和弟子们来荣承。

  先师受命于天,“以先知先觉之心承天子之职”。这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权位与才德其实是不对应的。社会上很多人有其位而无其能,在重要位子上却发挥不出作用。但也有一些人有其能而无其位,甚至有将相之才却终身做着平民百姓。先师用自己的学说指导国家,当时就被尊为圣人了。他把握着世间正理,所以能做最高的评判,代天明制。后来人如果继承和实行他的学说就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代人如果都虚心学习了他的学说也能够让全天下获得太平。他虽然早已仙逝,但是精神无时不在,儒学可以治理好整个社会,只要人们能全心继承,就如同他在世间一样。

  先师出生在东周时代,周灵王二十一年为至圣元年。诞辰之日是夏历八月二十七(西元前551年9月28日)。他出生在鲁国,故乡在现今的山东曲阜,所以曲阜又被称为圣城。他的出生地在曲阜东南五十里的尼山,当时是父亲启圣王叔梁纥的管辖地。因为母亲颜徵在曾向尼山神祈祷而怀身孕,所以先师名丘,字仲尼。先师是商代圣贤微子的后人,微子是炎黄贵胄,品德高洁,世人称颂,商纣王不听他的劝谏,最后亡国。周成王敬重微子,将他封为宋国的国君,他的一支后人从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开始姓孔。到五世祖时,国内发生动乱,为避开恶人的迫害来到鲁国定居,卜居在曲阜东面的昌平乡。曾祖防叔曾任鲁国的“防邑宰”,管理地方政务。父亲叔梁纥是一位杰出的将军,勇力过人,在一次战斗中手托悬门挽救了鲁国的将士。他为鲁国管理陬邑,被称为陬邑大夫。他有九位女儿,但是没有所期望的儿子,于是向鲁国学者颜襄求婚。颜夫子有三位女儿,小女儿颜徵在嫁给了他。

  母亲颜徵在向尼山神祈祷后,相传有麒麟降落到院中,口含玉牌告知她将有圣人降世。临盆时候天空中传来美妙的音乐,有双龙和五位老人从天而降前来护卫。先师刚刚出生时相貌非常奇异,传说有“七露”,母亲不敢收养他,将他放在路边。母子连心,回想起种种神迹,再回身去寻找,发现已经不在原地了。她四处找寻,最后在尼山脚下的坤灵洞中看见一只雌虎在为他哺乳,洞口的一只苍鹰用双翅为他扇风,她完全明白了上苍之意,便将他怀抱回家中悉心抚养。这就是曲阜民间广为传颂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神奇故事。

  先师三岁时父亲去世了,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非常困苦。先师天资聪慧,孩提时代就喜爱礼器,游戏时常习练礼仪。十五岁时立志苦学,参透世间真理,以造福社会。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先师极度悲伤。母子情重,为报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之恩,希望将父母亲妥善合葬在一起,让两位老人相互陪伴。他向乡邻求助,得到一位长者的指点,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将两位老人合葬在了防山脚下,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当时社会权位观念很重,不重才德。先师十七岁时参加鲁国执政大夫季氏宴请士人的宴席,曾被其家臣阳虎无理阻拦,但先师志向高远,向学之心弥坚,终于在二十岁时学识有成,成为鲁国名士。他十九岁的时候迎娶了来自故乡宋国的女子亓官氏为妻,二十岁喜得贵子,当时鲁国国君闻听到喜讯后,赐给他一尾鲤鱼表示祝贺。他感怀国君的惠顾,给儿子取名为孔鲤。这一年先师为国家担当了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工作。他管理的仓库帐目清晰秩序井然,管理的牲畜肥壮而毛色鲜美,人皆称道。

  先师非常关心国家的安定与民众的生计。他潜心研究治国之道,探索社会人生的真谛,学无常师,谦逊地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二十七岁时曾向来鲁国访问的著名贤君郯子求证古代官制,学识日臻完善。先师“三十而立”。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在三十岁时构建起了宏伟的思想体系,并勇毅地创办私学,开启了传扬人间正道的艰辛伟业。

  先师在办学时抛弃了旧有的等级观念,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勤奋办学,一生教授弟子达三千人。他非常体贴学生,有志少年只要象征性地以一束干肉为进见,就可以收在门下,聆听教诲。他教育人才以立德为先,德业并进,经常告诫学生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他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潜力,引导人自主思考。他从不埋没个性,主张“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实现每个人的价值。他倡导全面发展,有七十二位弟子“六艺”皆精。先师还非常注重乐教,他喜爱音乐,在齐国闻《韶》乐,如醉如痴,竟“三月不知肉味”。

   先师“四十而不惑”。在四十岁时感悟确证了天地人三元一贯之道,智慧澄澈圆满。他看透了鲁国的危机,暂不从政,潜心修正《诗》、《书》、《礼》、《乐》,弟子大增,很多是从远方前来求学,声望日隆。

  先师“五十而知天命”。这时的他已经完全了解了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开始实践大道,展示儒学的伟大力量。他先任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政绩卓著,各地纷纷来效法。随后出任了大司寇,开始全面治理国家。很短时间就使得“鲁国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货不饰伪,百姓安居乐业。在夹谷之会中从容挫败了齐国劫持鲁国国君的阴谋,迫使齐国承诺归还侵占的土地。此后齐国非常恐慌,为阻挠鲁国的强大,千方百计离间鲁国,用八十名舞女及各种淫乐来迷惑鲁君。先师见到鲁君沉迷声色怠慢朝政,将使大道蒙尘,便寻求传道的新途径。不久,他毅然率领弟子们离开故乡,开始了周游列国,向全天下传播文明的壮举。

  先师在五十五岁时开始传道天下,直到六十八岁返回故乡,用整整十四年时间在各诸侯国宣扬真理,足迹遍及中原。他曾向七十多位国君宣讲伟大学说,教化无数民众,沿途留下许多圣迹供人瞻仰,完成了旷古未有的盛举,万民传颂,千古流芳。先师在传道途中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几次面临巨大危机而从容应对,反复验证了他“天纵之圣”的尊荣。他曾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绝粮七日,弟子们都已无法行动,他却能“弦歌不辍”,在匡城时被围困了五日而神色泰然……途中遇到许多贤人隐士,反复印证真知妙理。传道的过程也是证道和显道的过程,经过这次盛举,儒学无可辩驳地成为旷世绝学,无上真言,从此永存于世间。

  先师“六十而耳顺”,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纷繁,洞悉所有世事的缘由,在最高境界俯瞰社会,慈心包容一切。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成为大道的化身,与天地同功,与日月同明,与雨露同泽,无所不被其德,成为生命的厚载,万世的救主。

  先师在六十八岁时被弟子迎回鲁国,开始编订六经,述文传道,好让文明之花永远盛开。就在先师寿元七十三岁春季的一个夜晚,他梦中见到自己坐在厅堂两柱之间受人祭奠,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世间的使命。次日清晨,他曳杖逍遥于庭院中,悠然吟唱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先贤子贡听后非常惊愕,急走到先师身边,先师安慰道:夏代之人把棺木停放在正房的东阶,周代人停放于西阶上,商代人停放于两柱之间。我是商代贤人微子的后人,我已经走完世间的旅程了……说罢,先师安然息卧于床,七日后便离世而仙游寰宇了。

  先师临行时所吟唱的本是宇宙的法音,是上天假世间语以示道尊所在,道身七日归元,这时无须再有神迹呈现。就这样,生民未有之至圣至尊,全人类永恒的救主,集人文之大成以身显道的恩师,道成归化,万世圣王离开了世间。

  先师仙游后,先贤们将他的遗体安葬于泗水岸边,用事父之礼服丧三年。三年礼成,相对痛哭尽哀,挥泪离别,踏上了各自的弘道之旅。惟独先贤端木子送别同门学友之后,又在先师的坟旁营造了一间茅屋,守墓三年,总共守墓六年方才离去。有许多先贤和鲁国人为追念先师恩德又返回圣墓旁陪伴先师,把家搬到墓旁定居的约有一百多户,后世称为“孔里”。

  先师离世后,各地先贤带来各种树苗栽植在墓旁,所以圣林之中多奇树,现在还有不少连专家也叫不上名字来。先贤子贡手持的哭丧棒入土生根,青翠千年,满清时才枯萎。有人将其枝干刻绘于石碑之上,立于墓旁,石碑晨夕间常有泪迹渗出,人称流泪碑,为世间奇迹。

   先贤们对师尊非常崇敬,每当有人诋毁他时都会毅然卫道。端木子曾告诫那些蛮愚之人说:先师恩泽如同日月之光,人一旦离开阳光就无法生存,“人虽欲自绝,又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先师昭示的大道由儒家学者们继承和传扬着。三千弟子,俊杰辈出,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冉有、子路;文献有子游、子夏。道统则由曾子传承,孟子弘开,代代相延,万世不竭。

  先师卒后的第二年,鲁君便将其故宅设为寿堂,虔诚祭拜。堂中珍藏有先师的衣冠琴书车具等圣物,自此以后,香火未曾在世间断绝。汉高祖刘邦过鲁,以祭天仪式祭祀先师,从此祭礼成为国之大典,与祭天、祭黄并称“三大国祭”。虽然中国大陆在西风横行的年代停止了公开祭祀,但世界各国供奉先师的香火却日盛,圣道远播海外。庆幸的是2004年大陆也正式恢复公祭,儒家学子也在每年的春秋季节举行隆重的祭礼。05年举行的“全球同祭”规模盛大,盛世气象初现。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先师开创的儒学是世间唯一的正道常理,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只要世人真心学习继承先师的学说,遵行他的心愿,社会就能逐步趋向和平。先师在天之灵必将庇佑全世界的民众,远离战乱困苦,将来永远生活在和谐幸福的大同世界中。

  第四,儒学的核心是什么?

  人有心脏,文化也有“心脏”,它就是“核心精神”,是一种文化总的原则。儒学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真理!即宇宙的根本规律。儒家称宇宙为“天”,称真理为“道”,儒学的核心是宇宙之道。

  许多学说都声称自己掌握着真理,但最终被历史证明它们都是错的,唯一经得起考验的只有儒学。人永远不会了解全部宇宙,所以声称拥有真理的学说都是虚假的。真理不是某个人能随便说出的。儒家之所以能明示天道,是宇宙直接将道昭示给了儒家,儒者悉心承接,并且传承和弘扬着她。先师称自己“述而不作”,可不是为了表示谦逊,而是要陈述儒道的纯正。他将古圣先贤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后人。这些智慧的核心即是道,在天人未分时由远古圣贤留传下来。

  所谓“天人未分”,是说远古的时候,人完全依靠自然而生活,很少有人造的事物为隔阂,纯真自然,与宇宙心灵交感,上通天意。天道被人领会之后保存在内心的深处,在心中逐渐形成了“真意”,这就是“道”。人无法用语言表达天意,但是可通过心灵潜在的感受,用意会的方法来传递这种微妙思想和情感。到古圣伏羲的时代,人造事物逐渐丰富起来,开始分散人对宇宙的关注,人与自然逐渐疏远了。他为了教导民众遵行天道,将宇宙运行的规律用八卦记录下来,连同真意一起留传给后人。到尧帝的时候,开始了用文字辅助真意的传承,形成了“真言”。真言最初是四字,称为“四字真言”。舜帝将其增益为十六字,此后,“十六字真言”世代传扬,形成了真理的统续。先师承接正统之道,为了着重治理国家,和谐社会,将十六字总结为两个字——“忠恕”,形成了“一贯之道”。 “忠恕”成为儒家的真言之后,道离日常生活更接近了,更便于常人领会。在当代,“忠恕”依旧是儒家的真言。

  “忠恕”是什么意思呢?尽心为人是为忠,推己及人是为恕。忠恕就是尽自己的心力能力去关心他人,自己厌恶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绝不转加给他人。就是真心为人。先师教导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怎样正确地待人接物?做什么,不做什么,只要问问我自己的心就知道了。比如我们工作学习有了好成绩,掌握了好的方法,这时就可以将它们转告给朋友,辅助他们像自己这样获得发展。不希望上级专制地对待自己,就应注意不去专制地对待自己的同事,这就叫做将心比心。每个人都去尊重他人,别人也会回报以尊重。这种真诚地关爱他人体贴他人的行动就是“道”在生活中的表现。

   “忠恕”使仁爱精神变得非常具体。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和平团结,代表整体性的“忠恕”美德相对突出。所以先师为了将宇宙真理运用到社会中,选择了体现整体和谐的仁爱忠恕以引领大道,“忠恕”最终成为儒学的真言。

  道主导一切,超出人的意识,所以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启示。道无始无终浑圆灵动地包容着万物,包涵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思想,语言无法讲述他的形象,但儒家洞彻真理,可以用三个最恰当的词来描述她的性质。分别是“真实”、“统一”和“运化”。这三个概念被称为真理三要素。

  “真实”是道的第一性质,宇宙与虚空做比较,宇宙是真实的存在,无庸置疑。她包涵的所有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一切都有前因后果,所以人的内心要真诚不欺。道的另一个性质是“统一”。意思是说宇宙是一个整体,她是完整而且圆满的。宇宙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分割出去。我们所知的星系,尽管它们彼此相离得很远,但也是密切联系着的。任何物体都处身于宇宙的能量场或空间场之中,通过场来传递能量,相互影响,就像海洋将礁石联系在一起,一块礁石运动,信息就通过波浪传递给了其他礁石,形成互动。社会也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自我,这样会违背统一之道。人离不开社会和自然,所有的事情都会与我们发生关联,关心社会和自然这个“大我”,也就是在很好地在关心自己。

  宇宙时空在不停地运动转化着,“运化”是她的第三个性质。“开户为阳,闭户为阴。”开户为阳——能量场开始膨胀,达到极限后转化为空间场,然后开始收缩——闭户为阴。收缩到极限又开始膨胀……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空间场为阴,能量场为阳,如此往复循环运行不息。宇宙运行连续渐进,由量的不断发展而形成质的变换,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把握住这个规律,就可以预先判断出结果。懂得阴阳转化,了解了自然与社会运行的规律,就拥有了儒家的和谐智慧。

  真实、统一、运化,这三个宇宙的根本规律和属性,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其实都是在讲同一个宇宙。三位一体,三性同样不能分割。真实是统一与运化着的真实;统一是运化而真实的统一;运化是真实且统一的运化,举其一性就会联系另外两性,不能单独来看。三元合一就是和谐之道。

  人符合道的品行被称为德,宇宙三本性对应着儒家的“三达德”——三种最根本的美德。统一对应着儒家万物一体之“仁”德;运化对应着儒家穷理尽性之“智”德;真实对应着儒家至诚担当之“勇”德。儒家就这样全面地承载了宇宙真理。具备三达德的人才是圣人。智仁勇同样不能分离,儒家的仁爱不仅是一种善意的关怀,同时也是一种生命的大智慧,必须用刚健无畏的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仁者也一定是智慧和勇毅的,先师就是我们的典范。

  道是儒学的心脏,忠恕是儒家的真言,智仁勇是三达德。儒家如何在现实社会上运用它们呢?这就需要“五达道”来指导实际应用了。五达道也叫“五常”,意思是五种常理常法,即“仁义礼智信”,放之天下而通达无阻,是行动的大原则。

  三达德是指品性,五常是其行动原则,所以同样一个仁字,但内涵则不一样。达道中的“仁”在社会中运用,针对具体情况表现为对人的“仁慈”,“仁厚”,“仁和”,善意的关怀等等。“义”是一种高尚的行动方法。担当责任甘于奉献,先人后己,见义勇为,做儒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义。“礼”是要有礼敬之心,模范遵守维护社会规范、秩序、礼仪。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功能。礼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有了礼,野蛮会变为文明。“智”是理智。生活要有智慧,事业要有智略。中国是尚德崇智的国家,真知兴国,科学要与人文并重,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信”是诚信,信义,是立业之本。先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他还能在社会上做些什么呢?

  儒家不仅有非常深奥的理念,也有非常具体,容易遵守的规则。儒家道德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标准,这也是世界和谐的真正准则。有了道,儒家才能把握整个宇宙。有了智、仁、勇和仁、义、礼、智、信,道才能弘扬开来。泱泱华夏,浩然儒风因此得以照耀世界五千年,和谐文化才能千秋万代,永远传扬。

  第五、儒学能让我们得到什么?

   所有文明中只有儒学能把最美好的生活带给人类。什么是最美好的生活?先师曾经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最美好的社会是“天下为公”的社会。世界上所有的财富与权力都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任何人不能霸占谋私。通过辛勤劳动所得才是个人的正当收益。利益要得到保护,荣誉应共同分享。如何建设好这样的社会呢?首先要推举贤能。只有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大家都信任他,推举他,才能担任公职。任何不称职,虚伪贪腐,想靠各种关系谋求职务的人都不能任用。要提倡诚信与和睦,做人诚实,不欺诈,不损人利己,交往中和睦友好,绝不能相互迫害,斗来斗去。要关爱老人,让他们晚年生活幸福;要信任年轻人,给他们担任重要工作,施展才华的机会;呵护儿童,让其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 ,活泼健康地成长。对那些孤寡老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以及残疾人,要特别照顾。男子成年了就要有工作的机会,有稳定的收入,能够成家立业,女孩子长大后都会拥有和美幸福的家庭。

  做到了这些,社会才有了良好的开端。人民安居乐业,自然会去完美情感世界,发展文化,追求文明与美好事物。人们会像敬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身旁的长者,像心疼自己孩子那样去爱护社区的儿童。人和人非常亲近,会自然而然地尊老爱幼。这时候的孤寡老人们不再无依无靠了,会有许多街坊邻里的青年人牵挂着他们,因为儿时受到过他们的疼爱,成年后就会把家的幸福也带给这些亲如父母的人,让老人们在其乐融融的世界里度过自己的晚年。家庭、社区、村庄是幸福的,居住在其中的残疾人和受着疾病折磨的人,就能得到更多的关怀。他们生活无忧无虑,居住舒适温暖,病中有医有药,行动有人扶助,随时能得到悉心关照。心情开朗,也在回报社会,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受人尊重,笑口常开……

  在这个社会中,善良正直的人倍受爱戴。由他们掌握着国家的权力,那些阴险邪恶之徒会被严格监控,不敢为非作歹 ,阴谋诡计再也无法得逞。社会安定富裕了,人们都愿意和谐生活。偷盗滋事,危害社会的人没有了,自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不管是居家还是外出工作旅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象老朋友那样亲切诚恳。谁也不用防范谁,人们以心换心,互敬互爱,四海一家。

  能力强,善于创造的人自然收获更多的财富和荣誉,他们愿意与朋友和邻里来分享这一切。能力不同,只要勤劳真诚,渴望得到的也会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获得。因为人们都不再自私吝啬,而是以尽力帮助别人为快乐。那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将遇到困境,都会渴望在风雪中得到温暖,帮助别人的多,得到的帮助会更多,忘恩负义的人将被全社会唾弃。只有真心的共享才能实现共有,自愿并快乐的奉献才是美好与合理的。

  社会敬重贤能,崇尚智慧与美德,重视知识,发展科学,资助创新。使用绿色廉价能源,智能化操控,家家都有心爱的车辆,河边停靠着美丽的游艇,拥有私人飞机也不再是梦想。人们不用担负繁重的劳动,更多的时间可以去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到海滨休闲,去名胜寻幽,经常会结伴远行,在旅途中收获欢笑与奇遇。完善社会保障,提供民众应有的生活文化需求,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有志潜心读书的年轻人可以得到长期的资助,创业失败了还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品尝平淡之趣,不必为生计苦恼。工作疲劳了可以放纵一下自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在田野间漫游。

  社会和谐之后,人们就会去关爱自然和各种动物植物,不再捕杀与砍伐,与可爱的动物成为亲密伙伴。叫不上名字的花卉在窗前盛开,芳香盈室,精灵般的鸟儿在枝头鸣唱,歌声绕梁。人们心情愉快,自然健康长寿,男孩子身材高大,英俊潇洒,女孩子健康秀丽,妩媚动人。教育灵活而高效,不再急于求成,枯燥的公式留给电脑去运算,学子们更多的时间是在驾御它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青年人从小聆听高雅音乐,能歌善舞,懂得创造美,展示美。每到节日,大街小巷会成为欢乐的海洋。艺术创作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名家书画,高雅雕塑进入寻常家室,欣赏艺术成为生活的必选。

  心怀高雅,不会再向大自然无休止地索取资源,贪婪已经成为昨日的混梦。在运用资源时会妥善保护好环境,处处青山绿水,花果遍地,随手可得。病虫害用生物来防治,食物中再也没有了农药残留,果实无比香甜。人们珍惜财物,但不会私藏私用。事业中提倡和谐竞争,尽情地展示智慧与才华,是为了建设共同的家园。

  整个世界充满了和谐,人们爱人如己,爱物如己,共甘苦同欢乐。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和谐交往,相互尊重,友谊没有界限,交流不分彼此。化干戈为玉帛,铸剑为犁。将核武器转化为核能,开发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再不需要激烈竞争。世界再也没有了战争与恐怖,人间充满了正义与真诚。国界没有了,五大洲畅通无阻,心界没有了,胸怀宽阔而高洁。有的则是公平,正义,自由,和谐与崇高。人与人,人与自然,心灵与躯体同荣同美同富同新,直到永远。这就是儒家倡导的大同世界。

   正象散文描绘得那样:“人与自然为友,在她怀抱中嬉戏、畅游,享受阳光、绿叶、沙滩、海风、晚霞,……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拥有世界,建立一个有机的,人性的,和谐的,均衡发展、充满希望、高度文明的绿色社会……在森林中穿行,满眼都是绿色。在港湾中漫游,天空与海洋连成一片湛蓝。在雪峰间攀登,云装把山峦装扮得更加洁白。在草原上追逐,夕阳映红晚霞,和着花香,同伴的笑容如阳光一样灿烂……”

  第六 儒家的理想是什么

  世上有许多思想家设计的社会蓝图。这些设想都有可贵之处,有的也非常吸引人。但是,只有儒家圣贤指明的大同世界才是世间最美好最现实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是可以实现的,能够实现才真正完美。先师倡导的社会是曾经有过的,尧舜时代的上古先民都曾亲身经历过,千真万确,绝不是空想。所以儒学传播的福音是真福,儒学带给民众的利益是真禄,真心信爱儒学,真福禄不需要等来生。

  现在各大宗教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理想社会。有的叫“理想国”,有的叫“天堂”、“天国”、“彼岸”、“西天”,有的叫“乌托邦”、“太阳城”、“大西岛”、“桃花园”、“伊甸园”、“极乐世界”等等,但很多都是虚构的,没有现实依据,根本无法实现。有的太渺小,只能少数人享有,排斥大多数人;有的偏向物质享乐,忽视精神完善;有的不注重物质文明,让人忍受贫困;有的光是说教,没有具体形式,无法捉摸,所以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并且大多数信仰是要依靠某个神灵来赐给人类。人但凡有了依赖心,幸福就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儒家认为“人能弘道”,“欲仁而仁至”,倡导人勤学、勤劳、勤政,主动进取,不依靠神仙,不依赖上天,所以只有儒家的理想是最终能够实现的。

   大同社会是有路可通的,只要真正努力了,就一定能够获得。儒学的理想不仅建在物质基础上,更注重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完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技发展和财富积累需要时间,单纯依靠物质可能永远实现不了。但是道德就不一样了,道德完善了,即使在物质还不够丰富的时候,人类通过公正合理地分享劳动果实,也能享受生活中的快乐与富足,收获幸福,“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困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分配不公造成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要实现大同,现在的社会基础就可以去规划建设,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天,不必等到未来。

   人生要有一个目标,目标明确生活才有意义,否则就是空活一场。迷迷糊糊过日子,最后不知自己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是很可悲的。生活的追求就是要尽量幸福,尽量富裕美好。所以我们要懂得大同世界是真的切实可行,在大同世界中生活的人们最幸福,和谐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不要轻易被各种夸夸其谈和暂时利益所诱惑。我们可以有各自特殊的选择,但只要是美好的事,其实都包括在了大同社会中了。只有大同实现了,我们所有的追求才能够实现。为什么?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只有人类都得到和平与安宁,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才能长久。幸福和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加起来就是大同世界!我们要将大同理想时刻放在心中,坚定相信儒学能够实现它,这样生活才会有信心,才会快乐和有意义。

   大同世界是人类最高的理想,是至善,它尽善尽美。怎样实现大同?很简单,从自己做起!只要我们做到了应该做的,大同世界就能够到来。世界就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个人完美了世界就完美,个人和谐了世界就和谐,个人安宁了世界就安宁。如何完美自我呢?先哲在《四书》中教导我们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朋友交止于信。”就是说,作为领袖要爱护民众,以人为本;作为公民要爱国敬业,服务社会。作为晚辈要孝顺父母,勤学上进;作为长辈要关怀年轻人,慈爱严教。与自己的同胞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忠正有礼。这是具体品德的完善。做到了,然后更上一个层次,要博爱,要厚德载物,以成就“仁”德。同时要完善知识、发展智慧,获得“智”能;还要勇于作为,大胆开拓,维护真理,培养“勇”力。只要这样做了,人人都可以拥有达德,人人可以成为圣贤。

   世上有人真正做到了,也有很多人正在这样做,还没有完全做到。但是有更多的人不懂,甚至违背了这些原则。因此社会才会混乱,人类才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安宁。怎么办?接受儒家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闻道的机会更少,所以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更不知道如何去做。民众需要启蒙,好行为要成为风气社会才能和谐。这就要有人站出来担当楷模,带领人们实现这些善行美德。由谁来带领大众,就要依靠儒家学子和信奉先师的人来做,带领大家一起向善,引导全世界人民遵道而行。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儒家学子呢?很简单,先师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道不远,理想世界距离我们其实很近,只要人类按照圣贤的教导生活就会实现。今天能让世人醒悟了今天就能实现,明天醒悟了明天就能实现,就看人何时能够在贪欲的泥潭中得到福音,彻底醒悟。学习儒学也是一样,今天我们树立了信心,今天我们就是儒家学子,成为圣贤选定的引路人,担当伟大使命。懂得了道理,但是不去做,那只好与幸福擦肩而过了。

  要让全人类醒悟,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会很难,让世界和谐确实很难,但是如果人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和谐就会成为一种大势,带动旁人顺势而行,那么就很容易。儒家的方法,就是从自我做起,发现自己的善性,让自己在心底里上向善,并且坚定不移。“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个人如果真心向善,任何障碍都无法阻挠,成功是迟早的事。同时完美言行,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带动身旁的人,影响整个社会。通过学习引导,发现自己的善心,真心向善,这就是儒家的“修养”。学习儒学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过程。

  如何修养自己去实现最美好的世界?第一步是要真正懂得什么最美好,什么是“至善”,然后才能懂得如何去实现。大同世界最美好,美好在于和谐,和谐是至善。“仁义礼智信”都是和谐,没有和谐一切都不会存在。和谐是修养的关键,一切事用和谐的方法来对待就能够成功。我们内心都有和谐因素,都能体会到自己和谐的心情和意愿,所以正常的人很快就能学会运用和谐,并且取得成功。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能做到心静志坚;心志坚定了遇事就不再浮躁彷徨。情绪安稳,气定神闲,思路就能周祥。思路通畅了,逐渐逐渐就能够明了大道,获得巨大的行动能力,把握真理,走向成功。圣贤教导我们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万事万物都有定理,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追求,就一定能够成功。

  大同社会的成功就在于和谐,和谐要从自我做起。掌握了和谐的心法就能完美品德。良好的人格培养成了然后才能使政治清明,公正廉洁,国泰民安,天下统一,人民幸福。懂得和谐首先从自我开始,这就叫做“知本”,知本就是知道了幸福的本源所在。

  成道先立人,立人先立心。我们知道了大同世界是最高的理想,掌握了和谐,大同理想就能变为现实。实现的步骤有哪些呢?共有三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也就是说,要发扬伟大光明的品德,我们所说的和谐美德,然后用达德常道带领民众弃旧立新去陋从善,形成和谐的大势。然后才能建设并保持最完善最和谐的社会秩序,大同社会自然会降临,人类就能永享太平盛世。

  实现大同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奉行和谐,让美德通行天下。要想带动起天下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确立一个典范。国家是一个大家庭,要治理大家,先要和谐自己的小家。和谐家庭需要完善自身的品行。修身之法在于端正心态,真诚意念。真诚依赖真知,真知在于能够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这叫做“格物”。懂得和谐的重要,以和谐为方法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好各种事与物就是获得了真知,称为“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无论是国家最高首脑还是普普通通的公民都要用和谐来修身。

  世界是一个“大我”,世界和谐是外在的和谐。自我是一个“小我”,自我和谐是内在的和谐。世界和谐现在还是美好的愿望,个人的力量未必能够实现,但个人和谐是由自我来把握的。小我和谐了大我最终也会和谐,小我不和谐梦想大我和谐是永远做不到的。只要我们树立了坚定的信念,用儒学筑起内心的坐标,坚持守住,不管世界风起云涌,我心平衡泰然,大同世界就已经在我心中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真诚地团结起来,担当责任,付出爱心,实践圣贤的教导,事在人为,小我与大我融合,我心就是世界,宇宙中的大同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七 大同盛世何时才能实现。

  爱思考的朋友们可能会问:儒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独尊”的地位,是治理国家的总原则,汉唐盛世时社会又是这么富强,大同社会为什么没有再次出现呢?这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问题,需要详细解答。

  首先,正确的学说需要人去实现。不实行,再完美的理论也只是纸上的图画;不遵守,再完备的法律也是形同虚设,制定者们只能眼看着社会一天天混乱下去。先师阐明了大道,但学道修身则在人自己。和谐思想要运用到社会中去,需要有政治家去实践推行。有人会说,汉朝已经“独尊儒术”了,既然已经遵行,儒学为什么没有将美好生活在世上营造起来?两千年的历史,儒学都是主流文化,但昏君乱臣层出不穷,改朝换代战乱不断,近代还让西方列强祸害的不成样子,这又是为什么?

   中国有过太平盛世,但更多的是乱世,这的确是事实。然而这可不是尊崇儒学的结果,恰恰是因为儒学没有真正被推行。汉代开始确实有过“独尊儒术”,历朝历代也都尊孔,但几乎都是片面地借用了儒学的部分思想,并且还在有意地歪曲。圣贤真正的主张没有被弘扬,最关键的原则也没有被推行。什么是最关键的原则?那就是“天下为公”,它是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的最高纲领。也就是财富公有,贤能治国,帝王禅让。读过历史的朋友稍微思考一下就会明白了,数千年的历史整体上都是“为私”的。圣贤提倡的是“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家天下顶多只能是“小康”。先师在畅谈社会进程的时候这样说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

  尧舜时代大同社会之后,天下为公就变成天下为家。社会财富与权力成为了私有,人们都是在关心自己的亲人,劳动首先是为了自我。国家采用世袭制度,财富与特权世代相传天经地义。城郭严防,礼义约束,烦琐制度,监督君臣,规范亲情,奖勤罚懒,鼓励创业,注重权谋,结果是这些法则却经常被触犯,酝酿着社会动乱的不安因素。为避免内乱外患,国家机器需要强化,民众处于强权控制之下,这时候是夏禹、商汤、文王、周公等贤君明相出现的时代。他们建立了一套礼仪规范,制定各种制度。国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大家才能相安无事,经济才能发展。民众必须遵守各种约束,生活才有保障。有条件地享受福利,勤苦工作,严格有序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先师倡导大同也描述了小康。他已经告诉后人,尧舜时代那样大同和谐社会才是最美的,随后由小康与乱世所取代。先师预言,在未来之时,大同世界还会降临。他明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就是文化兴起之后的中国是由大同到小康,然后再到大同,这就是儒家的“三世”说。

  大同经过尧舜时代,在禹王之后转入了小康。小康其实是指大道隐微之后的繁荣,它需要有文王、周公这样的明君贤相治世才能够实现。要有圣贤治世,实行礼乐教化,遵行道德规范,否则小康社会就会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先师告诉我们:大道彰显的时代会出现太平盛世,大道衰微的时代会有小康和乱世交替出现。中国经过了三千余年治乱交替的漫长时光。人类经过了很长的乱世之后,第二次大同世界才能够到来,这一次将是永远的太平盛世。

   大道显隐的原由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心,在于人的内心是否遵从天理。大道是永恒的,人心和谐则社会和谐,人心乖张则社会混乱,治乱在于人的选择是否正确。尧舜时代,人的物质生活还不够丰富,物欲不足以扰乱内心的和谐与善良。民众尊重宇宙规律,思想纯正,心无杂念,敬畏自然,善待他人,一心为公,所以会出现了第一次太平盛世。这一切在大禹时代逐渐发生了变化。大禹是一位有着卓越智慧的圣人,禹的父亲鲧是治水首领,传说他曾在天帝那里盗取“息壤”来拦阻洪水,但是错误地用了堵拦的方法,治水九年没有成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山海经》中描写道:“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三年后尸体不朽,天帝派人用刀剖开他的腹部,大禹从腹中降生,尸身便化作了一只虬龙,入水而去。

  禹拥有大智慧,治水屡见奇功。他采用疏导的方法,先后打通了“鬼门”、“神门”和“人门”三峡,历尽艰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降服了滔天的洪水。他在位时勤政节用,为民众尽心尽力,先师称赞他“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由于他的卓越贡献,社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物质财富逐渐丰富起来。但是随着财富的积累,人们的欲望心也开始膨胀了,对利益的追求逐渐超过了对道义的崇尚。开始掠夺自然资源,人与人也逐渐疏远了,社会内部因为利益的分配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人们用各种方法争先恐后地获取利益,尤其是掌握着权力的官员,以权谋私尝到甜头后,逐渐淡忘了职责和义务。这时的大禹渐渐老了,他依照选贤与能的传统选拔了贤人益来继承自己的位置,准备禅让。但是就在他去世后不久,各地的部族首领没有尊重他的意愿,共同推举了他的儿子启来担任国家的新领袖。启召集天下诸侯,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建立了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从此拉开了家天下的序幕。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终结了,夏王朝诞生。究其原由,在物质利益的诱惑和愚蛮心态的怂恿下,特权群体为了保持既得利益,用世袭取代选任贤能,试图将现有的本来是属于全体民众的权力与财富占为己有,甚至还要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物欲的诱惑就这样使人类背叛了和谐大道。

  在尧舜时代,人们信任自己推选的贤人,爱戴他们,将国家权力完全交付给他们行使。大禹治水成功后,被拥戴为国家的领袖。他为了调动民众的力量治理肆虐的洪水,必须要强化国家的组织能力和领袖的权威,严明纪律。他在涂山大会集合各部族首领商讨国家大事的时候,对藐视纪律的防风氏进行了严厉惩罚,诸侯对他的管理才能都非常敬服。涂山之会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系统建立的标志。会后大禹将各地贡献的铜铸成了九个神鼎,象征崇高的国家权力。九鼎后来成为中华镇国之宝,代表着最高民族利益。但是强大的权力机关成立之后,却让一些被物欲侵蚀了的人有机可乘。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资历,将维护民族利益,行驶正义,为民造福的神圣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致使私心贪欲玷污了神圣的宝器。

  民众不愿失去美好的家园,在人间正气感召下,他们在忍无可忍时会凝聚起来将这些贪赃枉法的骗子们赶走,而既得利益者就会千方百计阻挠抗拒,尖锐的社会矛盾出现了。有些心怀叵测的人又会利用民众的愤怒达到自己篡夺权力的目的,社会矛盾逐渐激发为大规模的冲突,战乱纷起,民不聊生,社会进入了乱世。为了维护国家权力和民族利益,防止社会动乱,缓解民众的激烈行为,尽力保持官员的廉洁,消除不安定因素,儒家提出了“礼乐刑政”之良策。制订这些宝贵国策的人就是先师说起的商汤,文王、周公等圣贤。在他们的治理下,井然有序的小康社会出现了,成为在物欲社会中维护人民利益的最好形式。

   在先师描述的小康社会中,人民在道德规范的约束和法规维护下生活,当政者也要受到必要的约束。“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从国家权力到家庭生活,一切都应在儒家制定的规范之中运行,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正常发展。“礼别异,乐和同”。礼是用来建立秩序的,乐用来和谐民族情感的,礼乐教化比法制管理完美而高效。法制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来实施,需要军警、法庭和各种复杂的程序,人民是被迫的,没有热情,也无权直接参与。而礼乐教化靠的是舆论与良知,人们会发自内心地自觉遵从,能升华情操,心态非常美好。先师特别推崇礼乐,同时也大力提倡完善法制。他曾经担任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他主张严明法纪,慎用刑罚。惩罚必须与教化密切结合,不能不教而惩。他说:“不教而杀謂之虐。”与礼乐和法律同样重要的是政治。“政者正也”,政治的关键就是当权者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乐是教化,刑法是警防,政治是示范,由儒家学者来督促和带领着整个社会共同行使与遵守它们。

   只有礼乐刑政健全,一个健康的社会才能够出现。所以儒家既推崇文明的言行规范——礼;也重视和谐的情感交流——乐;更主张高尚人格的引领——政;同时提倡健全的法制——刑。先师为蒙昧的古代社会树立了文明与智慧的典范,为启蒙前的心灵点燃了光明的火炬,为民众的生计谋划了完备的保障。所以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只要有识之士能够虚心学习儒学,充分运用儒学原理,在社会中认真推行,一个能让民众过上富足的生活,有公正完善的选举制度,有健全的法治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安居乐业,道德高尚,文化繁荣,设施良好,身心健康,社会全面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小康社会就能实现。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个小康盛世,比如成康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等等。已经非常接近于理想社会,达到了人类古代文明的顶峰。汉代长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并曾经全部免除农民的田租,国家赈贷鳏寡孤独,救济穷困老弱。《史记》中称文景之治时国家的富裕“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杜甫在诗中描写开元盛世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贞观之治时期实行了轻摇薄赋,让民众休养生息,合并省州县,精简吏员,禁止大动土木,紧缩军费。政治上任人为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完善文官考试选拔制度,使官员凭才能被录用。惩办贪官,奖励清廉。“选用廉吏”使“官得其人,民去叹愁”。强调择人、任官、考核、奖惩的吏治。不管是世族还是庶民,都能尽量做到“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有其才,虽仇不弃”。还通过令官员自陈操行、言官纠劾、密陈检举,“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使得社会一度出现了“来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29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离粮,取给于道路焉”的和谐盛况。

  古代“丝绸之路”沟通中西,首都有大量的国外客商和留学生。玄奘长途跋涉,取经印度。鉴真浮桴东海,讲学日本。政府胸襟广阔,开放兼容,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得民族文化雍容大度,绚烂多彩,社会充盈着宽容、大度和自由,人们尽情展示个性,表达真实的声音。可以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情与浪漫;也允许有《新安吏》、《石壕吏》这样尖锐的社会批判。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物质文明辉煌灿烂,经济发展举世无双。南宋的社会总产值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二,这是人类至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的,即使是在最腐朽的清代,经济规模仍然长期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这就是儒学主导着的古代中国。

   大同社会无法实现的原因还在于周遍民族的野蛮入侵。战乱中国破家亡,生离死别,人民如何去安心建设和谐的社会。古代中国经历过许多次野蛮侵略,几乎每一次的破坏程度都远远超过日本的侵略。人口大幅度减少,有的省份人民几乎被全部屠杀。但是中国还是走过来了,强大的和谐文化同化了野蛮的入侵者,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变成博物馆中冰冷的遗骸。但是,就在英烈们血尚未冷的时候,最可悲的事情发生了自我毁灭。如果异族侵略导致民族生命停息的话,自我毁灭将使这个民族魂飞魄散,连一点遗迹不留下。想想“破四旧”吧,古老的文化能禁得住几回破?近代西方列强纠集八国共同出兵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毁长城,人心愚昧到敌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的程度,国家还能不衰落,社会还能不混乱,人民还能不贫困?先是外族入侵,后是列强瓜分,再加上五四、文革一帮败家子,几百年的内忧外患,中国就是这样衰落的。可现在的某些人却有意无意地要将责全部赖到祖先身上,推到儒学身上,发誓要“全盘西化”,要革儒家的命。他们如果不是居心叵测那就是真的愚不可及了。

  与其他民族一样,中国有盛世也有乱世,有辉煌也有苦难。历史要正确地看待,不能仅仅纵向地古今对比。如果那样的话,三岁的儿童可以笑话老子没知识,因为他没看过《蓝猫》。童子军敢说孙武是兵盲,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火药。谁都可以不敬自己的圣贤,因为他们统统不认识ABC……。但是就在两千年之前,先师就已经讲述了乱世与小康,今天的我们还在使用这个词。先师预言大同世界将会出现,大同世界就一定会来临。时机现在已经成熟了,因为现在的人是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天涯海角的人拉近在咫尺,向天下人宣明大道的时机到了。只要我们真诚发愿,用自己的心灵去承载大道,潜心学习儒学,获得圣贤的智慧,在同道交流过程中互相印证,确切领会圣贤的真意。然后通过科技平台广泛宣传,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来学儒,信儒。每一个人每年能带动两个人真心向道,这样用不了多少年,整个世界都会懂得儒家的真理与真言。全人类都觉悟了,全心全意遵从先师的教导。全人类和谐了,大同世界不实现,可能吗?实现了大同,人人都得幸福,我们是其中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们不仅享受永恒的福禄,我们还是福音的传播者,永获荣耀。与圣贤一起载入史册,共同见证真理的大能。

  第八 儒家学子是什么样子的?

  永恒的儒学是由儒家学子来继承和发扬的。但是由于明朝末年外族入侵,儒家文化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加之近现代列强和西化论者的摧残,很多儒家学子远走海外,内地人很难再见到他们的身影了。虽然同样信奉儒学的韩国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儒家文化的风貌,但毕竟语言不通,信息不畅,民众难得与之交流。历史上真正的儒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我们打开古老的典籍,细心寻找,就会发现一部名为《儒行》的宝贵资料。记载的是先师讲述儒生言行的内容。《儒行》说的是孔子自卫反鲁时与鲁国国君的一段对话,由先贤们记录下来。大意是这样的:

  阔别鲁国多年之后,先师首次踏上故乡的土地。鲁哀公前去迎接他,礼仪结束后,哀公仔细打量着先师的神貌,发现他的穿着与平常见到的学者很不一样,于是便好奇地问:“夫子之服,就是人们所说的儒服吗?”先师看出这位国君眼光肤浅,只重外表,不了解儒学内涵也不真心敬重儒者。于是就婉转地对他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逢”就是宽大的意思。“逢掖之衣”是说先师的衣服掖袖间特别宽大,一派宽博和雅之气。“章甫之冠”是一种来自宋国的礼冠,学者佩戴,简约而庄重。“我在鲁国出生,年轻时去过宋国,所以选择了这样的装束。但是我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君子要有真才实能,不断充实内在修养,不要把心思总放在外在事物上。”哀公听后渐生敬意,于是开始详细地询问儒者德行方面的知识。

  先师从所立、所行、所思、所言、所学、待人、交友、出仕、心境、态度、气质、容貌等十多个方面讲解了儒家学子所具备的品格,尽显儒门真义,震烁今古,激励人心。被详细地记录下来,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景慕,无不为之激昂奋发。

  首先,儒者要“衣冠中,动作慎。”儒家学子的衣冠举止要中正平和,不求奇异,力戒浮华,从容淡定。因为儒者担负着和谐社会的职责,将生命融于民族大义之中,他们不会刻意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形象,寻求的是内在的充实,内心充实美好,举止自然优雅沉和。

  身为儒者就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一个担负责任的人决不能没有坦诚的心态,没有正大光明的行为。在社会上是君子风范,交往中有大丈夫气概,懂得谦让,能够宽容。“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避寒就暖,避难就易是普通人的心理,儒士当然知道这些,但是在生活中,他们会优雅地谦让。把便利让给素不相识的妇孺长弱,也让于自己的朋友。他们会坦然而快乐。儒者其实非常珍惜自己的机遇,为了理想而充实体魄。为将来对民众有所奉献,他们会注意健康,珍惜生命,完善修养,遇事不局促,成就一派“浩然之气”。

  天地间有很多珍贵的事物。金玉珠宝、名画古玩、金钱权力。谁都知道它们有价值,谁都想去追求。但是,睿智的儒士认为,世上还有很多比之更加宝贵的事,首先是美德。“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常人以金银土地为贵,而儒者则以忠诚信实的美德为贵,常人会存储财富,而儒者首先积累的是渊博的知识。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只有真儒才能达到的境界。他们与人共事的时候常常把道义看得很重,而把收益得失看得很淡。违背公益的事决不会去做,无益身心的资财决不会去取。天下滔滔,物欲横流,惟独他们依然守护着一颗淡定的心。这不仅是人格的高超,其实更是一种大智慧。

  真境界必定要经受考验。财富面前,儒者们会怎样?享乐园中,他们又将如何?在众人的非难胁逼下,暴力恐吓中,他们又会怎样?真儒者会“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士可杀而不可辱”。他们说到做到,至死不变,终生守护着儒家的信念。这是人的血性,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遇到意外袭来的猛兽,他们不会去掂量一番之后再与之搏击。遇到艰巨的任务,他们也不会先计算得失再去承担,他们甘愿付出无怨无悔。当儒者们有了过失,您可以去直率地批评,但是不应当用教训的口气当面数落,因为他们的失误决不会是因为有所企图,更不是由于无知和懈怠。对待毁誉,儒者是那么的坦然。流言蜚语到来,他们不会挖空心思去揣测,也无须忧虑。在世俗红尘中,他们选择的是特立独行。

  儒者在立身处世时会“戴仁而行,抱义而处。”一切行动都在遵循着正义与公理,用爱心应对世界。社会的残酷,专制的暴虐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时候,失去的或许是生命,但决不是儒者的操守。他们顶天立地,自强不息,决不附影随声,媚世阿俗。举世不见知而心永不悔。

  儒者和常人一样,同样会遭受贫困。但严酷的处境并不能改变精神的富足,即使到了“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的时候,社会发现了他们的才能,他们不会得意忘形,不重视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不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令他们羞愧的不是贫贱,而是在困境中的消沉。儒者会骄傲地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助他们坚定信念的不仅有正义的召唤,还有的便是精湛的学识。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自己的选择坚信不疑。贫困但不落魄,清贫中有高尚的欢乐心。不怨天,不尤人,不会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他们耐心等待着才华畅显的那一天。即使两鬓斑白了,这一天还没有到来,他们依然是快乐的。因为儒者的内心永远有良知和理想相伴,神游千古,从不孤独。“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

  儒者的内心也有忧思。但那是忧国忧民之思,与永恒的快乐相伴的是持久难消的思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何时才能收获欢乐呢?即便身处险境,想到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安危,百姓的患难苦痛是儒者永远的牵挂。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已经获得了广博的学识,但是儒者不会就此松懈,不会终止对真理的探索。儒者在实践理想的行动中永不疲倦。

  儒者的心灵是和谐的。他们善于遵循和谐的行动原则,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强调礼的作用。主张“礼以和为贵”。礼是天理之节,人事之规。礼要和顺人心,使人感到温馨,“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能”才是最好的。有了和谐的内心,才会有和谐的世界。在事业中,儒者贯于先人后己来实践和谐,他们善于推举贤能,而又包容常人。从事社会工作时严肃认真与灵活圆融相结合。善于用人,理解人,关心人,推己及人。儒者的宽广胸怀会让温暖友情长驻在天地之间。

  儒者管理社会的时候会“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推举贤达,不望回报,超过自己也心甘。“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不会疾贤妒能,因私废公。他们光明磊落,毫无私心,坦荡胸襟,敢昭天地。与今天那些结党营私,唯利是图,卑鄙不堪的人好似神鬼之别。

  对待朋友的时候,儒者会“闻善以相告,见善以相示”。将美好信息传递给友人,将美好德行启示于朋友。立己立人,成人之美。人生难得一位知心的好友,真正的朋友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携手共同面对风雨。朋友重在信任,儒者与友人长久分别之后虽“久不相见”但“闻流言不信”。流言蜚语搅扰不了儒者之间的情谊。儒家学子们福禄相让,患难相死。他们都会陪伴自己不得志的好友,成为其心灵的依靠。好友在远方遭受了挫折,会想方设法将他安顿到自己的身边。发挥他们的才华,随时关照他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德日进而友愈多。

  儒者要有自知之明,“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不会在事业低谷中错误地作出盲目乐观的判断,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也不会将有限的进展看成巨大的收获。“同弗与,异弗非。”对于意见接近的,不妄加捧赞;对待观念差异,不会妄加排斥。尘世中的儒者不会附影随声,从众随俗,迷失自我,迷失正道。他们用超群的智慧和敏锐的选择高举起引路的明烛,照亮自身,也照亮他人。

  儒者们有着高贵的精神,宽阔的胸襟。在正义受损时,他们“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即使是当权者以国家大权为条件来相邀。富贵加临,他们从容面对,把牺牲道义才能获得的高官厚禄看得轻如鸿毛。“虽分国,如锱铢,”锱铢是重量单位,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就是不义的地位财富在儒者心中的分量。儒者不会让自己的国家蒙受损失,不会辱没自己的荣誉。贫困不失志,富贵不失节。“能寄百里之命,能託六尺之孤。”因为他们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傲然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势力。淡泊名利,荣辱皆忘,所以才能“临大节而不可夺”。在真儒者看来,皇图霸业,不过青天上一缕浮云。儒者德性天地生成,要与时空同行,与天地同在。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故曰儒。”儒者们温厚贤良,温厚贤良是仁的起点。他们遇事会恭敬谨慎,恭慎是仁的根基。他们胸怀宽广而包容,这是仁者美行。谦逊待人,处事和谐,展现着仁者的修养。有礼有节,优雅从容是他们的神貌。谈吐高雅,文才飞扬源自他们的才华。引吭高歌时抒发着仁者的和美之情。济危救困时流露出仁者的慷慨慈心。当儒者已经完全具备这些崇高的美德之后,仍然不会以仁人自居。因为这就是本色,儒者本应如此。他们因此而心乐,别无所求。儒者愿意这样,不是因为期待着社会的回报。把这些美德看作自自然然的事,毫无刻意地去展现的人就叫“儒者”……

  听完先师的话之后,鲁哀公沉没良久。他慨然说道:“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从此之后,这位亲见过先师的国君对他的话更加信重,对他的行动更加敬从。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了,儒者是民族存亡使命的担负者,无论他们身处何地,身居何位,他们都是正义的化身,一生中再没有对儒有过一丝的轻慢。

  第九、为什么要学习儒学。

  儒学是非常系统的思想体系。先师在儒文化的基础上将它建设起来,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儒文化是儒学的源头和基础,历时宏远,它的实质就是和谐文化。中国人称之为“儒”,在其他国家里则有不同语言的名称。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是指同一件事。儒文化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久。因为生命诞生之初就需要和谐,没有和谐世界上就不会存在生命。

  大自然的和谐孕育了万物,天生万物人为贵。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拥有“文化”。文化是什么呢,文化是人类群体内部的协调机制。尚处在蒙昧时代的人是不知道“自我”为何物的。他们避寒就暖,饥餐渴饮,漫游在森林草原之间。后来,人类逐渐适应了各种生存环境,不再单纯地依赖自然,开始从蒙昧中觉醒。什么是觉醒呢?觉醒就是认识到了自身的存在,有了主体意识,从自然万物中分离了出来。觉醒了的人不再是本能地活着,而有了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在有意识地去生活。这种自我意识的产生同时也会促使个人与群体脱离,开始追求个人利益,这就产生了公益与私利的矛盾。人类群体决不能分崩离析,个体一旦离开群体也将无法生存,所以人不能无条件地去放纵个性。自我必须得到必要的约束。同时群体也要维护个体的正当权益,私利与公益应有机地协调好。人类于是逐渐诞生了各种生活规范,这就是最初的文化。

   “文”字最早的含义是描绘在身体上的花纹,也就是原始的“文身”。所谓“断发文身”。很多原始民族依然保留着这种习俗。这是用相同的体貌特征来增强集体意识,增进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文身时要划伤皮肤,需要忍耐,个体要付出一些牺牲后才能被集体接受。所以克制自我,战胜自我是文化的基本要素。中国文化中,各种必要遵循的规范被称为“礼”,礼是用来给个体定位的,有了礼社会才能协调起来,有序发展。做一个成功的人就要适当约束自我,获得社会定位,与群体保持一致。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要“克己复礼”,以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开始用服饰器物等结合某种仪式作为文化认同。不同的民族穿着不同特色的服装,按照不同的传统习俗生活,以努力保持本民族的团结。如果不这样,用不了两代人,这个民族就会被其他民族同化过去了。先师曾说过:“如果不是管仲的话,我们中原国家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像边远民族那样‘披发左衽’了。”“披发”就是披散着头发,“左衽”是指衣襟向左掩,这与中原的风俗迥然不同。华夏民族服饰都是“右衽”的。宽袍大袖,雍容华美。当时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西方的戎人和南方的蛮人也开始入侵,成为中原安定的严重的威胁。这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了,无法组织抵抗。正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成春秋五霸之首,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稳定了中原局势,促使各诸侯国得以抗击入侵,维护了社会安定,保全了中原文化,因此受到先师的赞扬。

  文化与教育是一个整体。没有教育,文化就无法传播开来服务社会。社会化教育重在让人树立起正确的生活态度,选择好的文化理念,转化愚昧,促进文明,所以也称“教化”。用和谐文化进行社会教育,化民美俗,称为儒家教化。儒教从社会风俗,日常言行,着装器用,生活态度,知识理想等方面着手去引导人如何和谐地生活,和谐地发展。教导人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大自然,以得到真正的幸福。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历代大儒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弘扬儒学其实很单纯。从事儒学复兴事业就是一个学与教的过程。真心热爱儒学的朋友都能通过学习和宣传儒学,用影响身边人为方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和谐文化作出贡献。

  儒家文化由圣贤创立,后世儒家学子继承和发展,她的内涵就是和谐。世界上最完善的和谐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和谐是生命的前提,违背和谐的民族最终会走向灭亡。人类各民族的文化当中其实都含有和谐元素,但是所占的比例不同。和谐元素如果太少,这个民族存在的时间就会很短暂,昙花一现似的在世界上消失掉。有的民族尽管发展很早,也不排斥和谐,但是和谐在传统中的分量不够,结果这些民族就慢慢衰落或被其他文化所兼并,成为一种附庸。比如古希腊,古印度等。有的文化虽然总体上不是和谐的,但特别注重维护自身的利益,坚持信奉一种宗教或信仰,回避内耗,侵占别人维持自己。他们非常好斗,善于掠夺,利用其他民族的土地财富和掠夺来的自然资源穷兵黩武,穷奢极欲。表面上看好像发展很快,很强大,但总有一天会败亡。等到资源被耗尽,世界上再没有可掠夺的东西了,他们会反过头来自我为敌,或明目张胆地做反人类的事,现在已经出现了苗头。比如有人声称世界百分之八十的民众生活在地球上是多余的,应该被消灭。有人加速设计火星基地,准备好在地球毁灭时到火星上去。这说明他们没有打算与别人共存,本性就是破坏,最终会危害包括其自身在内的人类整体。如果任其妄为,世界的前途可想而知。这些人无法自醒,只有期待逐渐强大起来的和谐文化来挽救他们。

  儒文化是纯正的和谐文化。儒字的本意是指人与自然的交流。有交流才有和谐,和谐才能共存。尽管儒文化诞生在中国,但她却是人类母体文化精神的延续。为什么说儒文化是人类母体文化的延续呢?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本是一个整体,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那时还是一家,都生活在一起。由于人类智慧发展的很快,善于适应环境,人数增加,旧的生存条件不足了,就要开始向外迁移。人们走出家园的时间有早有晚,迁居地的环境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各地域形成的民族性格逐渐有了分别,原本一致的气质被打破。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有选择地发展天性中的某一个方面,最后逐渐形成了偏颇的个性。

  较早开拓新家园的民族保留的是比较完整的共性,较晚则会因为生存资料逐渐匮乏而失去平和,趋向暴烈或局促。迁居地的环境同样影响着民性。迁徙到恶劣环境中的民族逐渐变得强悍而野蛮,过分优越的环境则造成了浮华享乐的性格,缺乏耐力。只有在空间广阔,环境丰富多样,纬度适中的国度里,人的本性才能完整地被保留。这样的环境只有中国才具备,所以儒文化诞生在中国是必然的。完整的人性惟独华夏民族保留着,这是人类的大幸。中华大地诞生了儒文化,只有以之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反映人类精神的原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在当今“地球村”中的人类,文化会逐渐融合回归,儒家文化将来一定是人性唯一的归宿。

  人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苦难,真正原因就是人性的偏失、扭曲,发展不全面,人变得不再像人了。圣贤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来是善良和谐的,西方传说中也称人本来纯善,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乐园中,后来由于欲望的诱惑而迷失了。人类本性虽然迷失,但并未丧失。这些被大多数民族失落的善性其实就保留在儒文化之中,她是人类善性的宝库。人要想在未来继续生活,就必须遵循儒文化精神,必须崇尚和谐,反对斗争。很多拥有高超智慧的西方科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九八八年的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其中有一段话称:“二十一世纪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人类本质的全面保留得益于中国独特的环境。地形、气候、物产、资源丰富,这会使民族性格丰满圆满。中国幅源辽阔,山川壮美,环境多样。平原、山地、河网、湖泊、森林、草原,各种地型生态都能在古代“中原”地区找到。华夏民族是人类第一大族群,他形成之初汇聚了中原各部族,融合了各种性格,这种圆满性这是和谐文化存在的前提。中原地区介于温暖舒适物产丰饶的古埃及、古印度,和气候寒冷物产困乏的高纬度地区,炎热的沙漠,潮湿的雨林环境之间,既不过分贫瘠又不过于富庶,处于均衡的中和状态。寒冷贫瘠会使民族个性粗犷,倾向于暴力掠夺;温暖富庶则会使民族浪漫多彩,但缺乏发展后劲。生活在适中的环境中容易养成平和,健朗,豁达,勤劳的民族性格。既沉稳坚韧又富有发展活力,这是有机而和谐的民族性。这样的民族才能够和平生存,有序发展。其文化也必然会具备强大发展潜力,而且历史悠久,辉煌灿烂。这些非华夏民族和儒文化莫数。

  斗争文化以西方传统为代表。西方人热中于残酷战斗,相互掠夺。因为其发源地非常狭小、封闭,部族间相互隔绝,物产很难满足自身的需要。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为满足欲望只能去武力扩张,或者进行商品交换,巧取豪夺。所以强悍与精明为其本色。近代之后,扩张渐趋停止,在他们已经扩大了无数倍的土地与资源基础上,有充足的条件可以进行自身的开发了。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使其生产水平极大提升。对外扩张转变为对自然界的掠夺,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形成所谓的西方文明。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祸患。现在对环境的破坏甚至已经蔓延到外太空,很多污染已经无法逆转。他们把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开始转移到中国,把西方价值也传播到中国。如果中国的环境和民心彻底被改变了,人类母体精神被摧毁,儒文化被破坏,世界的末日就再也无法避免了。

  一些物质崇拜者和西化分子一直在诋毁民族传统。说儒家文化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与贫困,其实都是谎言。稍微懂得历史的朋友都知到,在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千余年时光中,中国古代科技与生产水平一直遥遥领先,是近代才落后的。中国的落后往远处说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结果,往近处说是西方列强武力瓜分造成的,再近些则是因为西化分子的破坏。其实对于儒家文化来说,这些恶势力,任何一个单独面对都没有什么,不会向古罗马那样被彻底击败。问题在于这些恶力量的连续冲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满清贵族还没有被赶走,西方列强又进来了。国家刚刚独立,西化思想又出来作祟。思想刚要转变,经济入侵又来了。现在西方生活方式伴随着经济入侵,也就是非和谐文化的冲击正在造成极端严重的社会问题。维护和发展儒家和谐文化形势非常迫切,已经直接关乎我们个人和后代的幸福了,也关系到整个人类能否继续生存在地球上。

  学习儒学不仅是为了挽救自己的民族也是为了拯救整个世界。所以,做一名当代儒家学子是非常光荣,非常崇高的。世界上只有儒学和儒家学子才能拯救整个人类。如果我们这代人不能坚定地守住民族传统,不能继承并发扬儒文化,人类就真的危险了,世界将万劫不复,这一点绝不是夸张。

   “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随着生活的改善,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开始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这是非常好的事。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认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传统文化就能逐渐复兴起来。经济的发展并不等于民族的复兴。当我们注意观察社会发展的情况,目光敏锐的朋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支撑我们生活逐步改善的经济建设其实是很不健康的,取得的成绩实际是一种透支民族元气所得来啊。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称: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救亡运动。”我们的国家身上被国际垄断资本插满了吸管,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贪婪地吸取我们的鲜血;列强正在中国进行着“断子绝孙的资源毁灭式开发”。我们的资源和财富就像滚滚长江水那样流向西方国家,而自己的工人收入却连西方工人工资的零头都不到,他们的血汗就要被榨干了。

  中国资源和环境正遭受着灾难性的破坏。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几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每年向日本出口筷子,需要砍伐200多万棵树,毁灭大片宝贵的山林。土地水源被污染,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1500万人因为大气污染得上肺病和呼吸道癌症。人民健康日益恶化,一些地区多年连一个体检合格的青年人应征入伍都没有。社会道德沦丧,20年间刑事案件增加了6倍,约2000万少女被迫从事卖淫……中国经济越来越深的陷入外资的掌控之中。美国、英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提出了“要在21世纪永久性的解决中国问题”,妄图像前苏联解体那样彻底分裂中国……

  我们再也不能有一丝的松懈心理了,肩头的责任不能推却。我们不去复兴民族文化让谁去复兴呢。如果不学习儒学,不久的将来还会变成奴隶,被人驱赶,任人侮辱。不要以为向西方文化屈服就能委曲求全地活下去,当人家霸占了我们的家园之后,决不会和俘虏一起分享财富的。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复兴儒家文化,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保护善良的人性,守住人类的大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们要率先学习儒学,像许多有志同道那样,成为当代儒家学子。我的人生由我来主导!弘扬和谐从我做起!

  第十 如何成为儒家学子?

  内心深处热爱和平与和谐的朋友都是儒文化的信奉者。因为他们是按照人类的善良本性生活的,没有被物欲迷惑住心窍,是人类的优秀成员。如果进一步潜心学习儒家文化,则不仅能继承传统,还能担负更大的使命。从自然而然地向往和谐到有意识地维护和宣传人类的善性良知,让他发扬光大,造福世界。这是和谐生命的两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是儒文化信爱者,处于第二阶段则是儒家学子。信爱者内心遵守的是儒家文化的大原则——和谐!遵守和谐大原则,一生都会是幸福的。处事时心里有和谐的态度,言行力求达到和谐的效果,永远不会悔恨。成为一名儒家学子,则需要系统学习儒家学说,遵照先师的嘱托,不仅修身,明德,而且要努力传道,力争去“作新民”,即带领整个社会来建设和谐,改变人类落后愚昧的命运,实现永久的和平。

  成为一名儒文化信仰者并不难,喜爱民族传统的朋友都是拥有和谐精神的。只要守住真正的自我,努力扩充良知,不让功名利禄迷惑了自己的善心,发自内心去做事待人就可以了,其实这就是在传承儒文化精神。做事不违背和谐与道义,即使未读过儒学经典仍然是儒家的同路人。身在国外,从来没有学习过中国文化,只要懂得和谐的价值,不违背做人的根本,就是和儒家走的同一条道路,也是我们的“同道”。

  在坚守和谐精神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将成为儒家学子。简单地说,儒家学子就是自觉修习儒学的和谐文化爱好者。儒家主张有教无类,所以无民族、种族、国籍、阶层的限制。只要自觉遵从儒家传统的规范,努力求学,谁都可以成为儒家学子。学习的动力是来自对和谐文化的热爱和信仰,不能是为了名利。假如为了名和利,即使儒学知识掌握得再熟练也是枉然。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求学过程中要遵守儒家的原则,要有正确的学习路径,在社会中能为儒学增添荣誉,才能成为真正的儒家学子。

  儒学是人类和谐精神及华夏民族传统的结晶,是炎黄儿女情感的纽带,代表着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否被称为儒家学子,最后还要看其在民族历史上的作为。有益于民族的才是真的儒士。无益,甚至有损的则肯定不是。其他学识地位等因素都不能成为最终的标准。即使有人一生贫困,默默无闻,只要心中真爱儒学,说过一句对民族有益的话,做过一件对民族有益的事,也是无愧于儒家的。

  一名真爱传统的人,出于自身向往和师长引导去自主学习和行道的时候,儒家之路就在生命中展开了。直到他将自己融入儒文化之中,成为一名学识丰富德行高洁的儒门学者,进而以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和感召世人,实现理想,留名史册。曾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学之路只有中断没有终结。身为儒家学子,必须随时准备为真理去献身,准备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学是崇高的信仰,是民族的文化命脉所在,需要全身心遵循,绝不能看作是用来谋食或装点门面的道具。只有把儒学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珍贵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儒士。

  学习儒学为的是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只有民众认可的人才是真儒士。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外来势力的破坏,儒学长期被误解,儒士的新形象又尚未被广泛了解。退一步说,首先要得到同道们的认同。儒家同道首先来自于师承。现代儒家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他们有许多弟子传人,多数生活在港台海外,担负着继承弘扬民族传统的重任。大陆也有他们的传人,但在西化思想之下长期不为人所知。比如山东的“洙泗学人”。当年梁先生的弟子高赞非校长来到先师故乡办学,用儒家的高尚人格带动了许多真心向往儒学的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一直下默默从事着研究继承工作,成果丰硕。民间有很多这样的同道。还有诗礼传家的传统艺术家、寄情经典的民间教育家,这些人都是非常宝贵的儒家同道。

  另外是来自长期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圈。比如从事文学,中国历史,思想史,哲学史等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被传统文化所感染,最终热爱上了儒学,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奔走。最著名的有我们所熟知的罗,蒋,康等先生,他们在选择儒学前都已是学有所成的思想精英。还有一些被传统文化之美所吸引的年轻人,在“文化热”“汉服热”中感受到了儒学的醇和与崇高,心灵被震撼,在多元思潮中做比较,最后选择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故土之情在心中萌动,从此走进儒门。

  要得到同道们的认可,首先是德行必须符合儒家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民族经典,首先是《四书》要了解领会。还有一个更重要条件是要有儒者的志向,有为大同社会去奋斗的准备。品行、学识、志向,这是成为一名当代儒士的条件。有良好的品行,同道们才乐于与之交流,并且喜爱和敬重他们,坦诚地接纳为执友;熟读《四书》,领会基本的义理,才能够进行思想交流,有共同的语言;具备正确的志向,勇于承担使命,才能和同道们携手同行。

  和谐的品德首重在仁爱。仁爱的社会活动中具体体现在“恭、宽、信、敏、惠”这五种美德嘉行。《论语》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是指为要人恭敬,要敬重别人,不能傲慢,不要目中无人;“宽”是指待人宽容、宽和,这样才可以让人亲近自己;“信”是指做人做事一定要讲信守诚,有“信”才能获取同道的信任,正常人不会与无信誉的人交往;“敏”是思维敏捷,处事勤敏,不懈怠,不迟钝。“敏”能使复兴事业走向成功;“惠”是厚待于人,不要为人刻薄,斤斤计较。待人慈惠可使朋友们乐与之合作共事,从而成就大业。这些对社会和事业有益的品德是相互评价与接受的准则。儒家学者之间交往都是道义为上,自觉遵守这些美德,不“护短”。要“周而不比”。“周”是亲和;“比”是勾结。儒门同道善于密切合作,但不会像小人那样相互勾结去谋私,这和社会上一些人的做法正相反。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儒学,不理解儒学的人都是违背这些原则的。

  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精湛严密的哲理体系,都体现在经典中。读经是儒者的“功课”,也是修身的法门,不读经会遗憾终生。首先要熟读的是《四书》,要尽量领会微言大义。由于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生计艰辛,能够抽出时间从事系统的经典学习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对于很多朋友来说,一生能遍读经典是一种奢望。其实真正能把握住任何一部经典都足以有一番作为。《五经》以及其他重要儒家著作的研读可以放在《四书》之后渐次进行。

  作为能否成为儒家学子的关键条件之一,志向的确立说明我们真心投入了。投入到民族复兴大业之中,终身必将无怨无悔。有了儒家志向,我们就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了。坦然地以儒家学子自居,很从容地称自己为儒士,内心充满了神圣感和自豪感。一经确立了为大同世界去奋斗的信念,生命就开始升华了,然后逐步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最终道心显现,获得大光明。明心见性,与天地合一,收获无穷的快乐,最终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

  第十一、儒家的境界

  信仰儒家文化的朋友在学习中可以达到三重境界。第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重: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第三重:“无终食之间违仁。”

  第一重境界需要恪守和谐大原则。完善自我,宽容谦让,不去触犯人,自己感到窘迫的事情绝不有意地转嫁给别人。这样能够得到很多尊重和美誉,身边会有很多挚友,内心幸福,遇到逆境也能从容度过。第二重境界是儒家贤达。能够领会先师的微言大义,并在行动中实践和发扬之。积极入世,担当社会责任,不仅完善自我而且能引导他人,培养青年人,影响社会。第三重境界则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与长期的考验,让传统规范与自己的意识融合在一起,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仁和与中正。这是最高的生命状态。

  普通人大多认为儒学只是一种学说,学习是唯一的门径,其实不然。只有真正的儒家学子才懂得,儒学其实是信仰,最好的学习就是信守。不真信与真爱,学习一辈子到头来也是一场空。的确有不少人是通过学习成为儒家信仰者的,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被经典感召,产生了信仰心,掌握了学习的诀窍。但多数人没能找到诀窍,只是泛泛地读,收获一些皮毛。历史上有很多“皓首穷经”的人,学了一辈子,头发都白了,结果还是不懂什么是和谐,心中感受不到快乐,总是与苦闷和失落为伴。我们现在学习儒家文化一定要吸取这些教训,从开始的时候就明确学习的法门,不要再走这些弯路。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飞快,压力巨大,懂得珍惜时间就能做更多的事。

  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了解了儒文化的本质之后就不要再犹豫,静下心来信守和谐,明心明德,守衷行道。和谐的本心就是自己的真心,郑重地感受一下呼吸和心跳,确认自己的心念就在眼前,用心在看,用心在呼吸,外界的一切都只是外在,由我的心来把握和感受。逐渐地会感觉到眼前一片明净,外界事物不能再扰乱自己的思绪,胸中意识不再游离到身外,没有一丝的浮躁之气。这时尝试向自己的心里输入经典文字。首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学的恕道,是修身的第一步。将它的意义铭刻在心头,经文显示在眼眉前面,与外界接触时则透过眉额前面的这行字,遇事交往时也将其展现在眼前。看到这句话闪烁着光彩,保护着自己的眼睛,照亮躯体,躯体渐渐变得透明纯净。这时言语和行动都会是和谐的。不冲动,不浮躁,庄重而安详,优雅而从容。有了这种感觉后,自己就拥有了和谐之德。心气平和,从容不迫,无忧无虑,胸中澄澈舒展,幸福而淡定地徜徉在明德之光中。需要行动的时候,这句话会化做一股力量,从眉间传输到手臂和躯干上,像一股暖流支撑着自己。做到之后,修养境界会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逐渐上升到第二重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是儒学的忠道。眼前的经文在行动中转化为力量,输送到四肢后,身体好仿佛有一股暖流游动,充实而温暖,充满活力。躯体圆融灵动,不僵硬,不浮躁,动静不离于心。这是人性的力量充实了,可以发扬,传播,为家庭谋来幸福,为社会奉献和谐,为国尽力。修养完善了,开始入世行道,努力推行儒家精神,抵制不和谐的事物,成就一番美好的事业。

  第三重境界:“无终食之间违仁。”这是儒家修养的极至,只有永恒信念的人才能做到。这时心中的本性会与眉间的信念完全融合为一体,心愿就是信念,整个身心就是和谐文化的结晶。言行举止完美光明,如美玉一样光彩照人,一举一动给旁人带来美好感受,带给人希望与幸福。个人与伟大事业融合在了一起,与最美好的理想道德同在,超越世俗利禄,不受一丝非和谐事物的干扰。人生完美,价值实现,身心沉浸在大快乐之中。

  信仰是儒文化的诀窍,得到这个诀窍就一定能够成功。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决定于信念的力量和智慧天赋。信念越有力,越坚实,收获就越多;智慧体能等天赋越好,取得的成绩就越大。同样坚定的信念,智慧较优秀则成功更快捷。同等的天赋,信念越坚定收获就越丰富。先师智仁勇三达德兼备,超越时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大孝至爱,全智全勇,却又不脱离日用常情。大雅如俗,大智如庸,从容中道,出一言万世传诵,举一行万民景从。儒家有复圣颜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四位圣人亦达到了这个境界。经典记载,远古圣贤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以身显道,处于和谐的极至,与天地并立,与日月同明。只要遵循他们指引的方向行进,人类就永远拥有希望。普通天赋的同道只要具备同样的信念,用智慧,勇气和生命来维护民族尊严,把一生献给儒家事业,同样能为儒学争得崇高的荣誉,接受人民广泛的爱戴,成为万世楷模。

  拥有真心,步入儒门。接下来将是学习充实的过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皈依和谐文化之初,社会和同道门对我们都还不够了解,但是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自修自学,不断完善知识与才能,很快就能够得到接受与敬重。

  学习是进步的坦途。信仰心建立之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儒家学子应系统地学习儒学义理。儒家典籍汗牛充栋,从何处着手呢?可以用“攻两头”的方法。一头是源头,其载体是经典。儒家经典有十三部,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中要首先学习的有四部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学习的顺序是先《大学》,后《中庸》,再《论语》,再《孟子》。《四书》是学习儒学义理的起点和总纲,领会《四书》就能步入儒家门庭。同时要读些当代儒学的宣传资料,因为儒学是时学,儒家要与时同行。必须体现时代的气息。我们推荐几篇生动浅明的文章,主要有《洙泗新声》、《儒学文化价值今识》、《圣道之思》、《〈孟子·梁惠王〉章旁释》等。当源头活水与时代脉搏会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与圣贤遥相呼应了。生命中来自人类本真的善性与和谐就会被激发出来,回归宇宙真理,获得无穷力量。自我完善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会再迷失吗?

  具备了信仰之心,初步掌握了义理,然后是实践历练的过程,做儒家学子应该做的事情。儒家学子在一生中应当至少两次到圣城拜祭先师。第一次为明志。皈依圣门之初,到儒家圣地去亲身游历一下,瞻仰圣像,在圣墓前庄严宣誓,立志以弘扬大道为己任。第二次是告慰。在人生暮年之时,回到圣城,再次拜谒圣墓,亲口告知先师,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名儒士应负的使命,没有辜负他的嘱托,先师就会允许我们与历代圣贤为伴,进入永恒世界。

  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每年春秋季节要去参加祭祀先师和历代圣贤的释奠礼。在传统节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应礼拜、供奉先师和自己的先人。

  遵守儒家日常规范,随时将自己的心得和宝贵信息传递给其他同道。

  参加儒学活动之时要熟悉一下“三合”“五成”等知识。这是民间儒家信仰的财富,被称为儒学复兴的“珍宝”。儒家文化在宏观上有三种统合,可以保证文化传统的纯正。即“三合”:“圣贤合德”、“庙宇合情”、“学理合志”。圣贤品格是学子修身的典范;庙宇道场是同道心灵境界的塑摸;学理大义指明学子奋斗的方向。儒学是生命之学,学儒学就是学做人,人人可以成圣贤,人人必须学圣贤。儒家注重礼,庙宇是礼仪的场所,用来塑造诚敬之心、神圣之情,信仰需要神圣的氛围,那里也是学子悟道的宝地。传递真理的载体是经典和学理,“志于道”,就是要领会经典义理和师长的教诲以确定前进的方向,树立自己的宏伟理想,人生目标得以明确。

   “五成”是五种保证信仰在生活中确立的条件。即“圣言 礼 心 福”。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物质文化的寄托。儒家自然要有先师的圣像、圣物等供人瞻仰,简称为“圣”。活动中必不可少地要有言语信息。诵读经典,宣读祭文,各种场合需要表达情感的贺词,祝福词等都不可缺少,简称为“言”。庄重得体的礼仪体现着儒家特有的文化传统。古礼中有揖礼、叩拜礼;新礼有五拜礼、“鼎礼”等,共同组成了“礼”。没有正确的心态就无法实践信仰,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敬爱民族传统,无论是行礼还是读经,都需要一颗诚敬之心。服饰的“服”谐音为“福”。指儒家学子应该有自己的服装,礼仪佩饰。如徽章、像章、“儒襟”和各样吉祥饰物,可以表明身份,增添福气。

  儒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供智慧驰骋的天地。儒家经典读之不尽,走进儒学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和谐和美的世界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有缘人自会识得至宝,当我们找到自己的彼岸后,一定记得要与自己的亲友们一起分享。

  后记

      作者自幼生活在曲阜,亲身感受着儒家文化的古风流韵。对于儒学,对于先师,老百姓内心是非常留恋的,民间有讲不完的故事。恢弘壮丽的圣庙,苍翠幽静的圣林,亭回路转的圣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那里是生命的天堂,万年桧柏,千年灵芝,幽兰奇卉遍布林间,圣洁的白鹭栖息在枝头,伶俐的鸣禽嬉戏在花丛。每到傍晚,总会有成千上万的乌鸦从天空飞过,飞到圣庙过夜。人们说这是先师的“三千乌鸦兵”。传说先师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一次路遇蛮匪,万分危急时刻,远处飞来一群乌鸦,降落在地,顷刻间变成三千名身披乌金甲的勇敢武士,挥舞刀剑赶走了匪徒。先师仙游后,这三千神兵每天早出晚归,日日护卫着圣庙。

  在先师出生地尼山,随处都有奇迹。“搬倒井”中的水会自己流淌出来,也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圣母分娩后口渴,井水很深不便取饮,她叹说到:“如果这井能倾倒过来就好了。”这时奇迹出现了,水井真得倾斜了,水从井口缓缓涌出………。尼山下有一片灌木丛,其中的荆棘刺针全部是指向地面的,人从中经过不会划伤。相传,这是尼山山神毓圣侯,为了不让荆棘伤到居住在附近的圣母而将其变化的。

  近代中国遭遇了千古未遇的险境。野蛮文化的入侵使得民心迷乱,文明失落。但是混乱过后,百姓的心态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因为他们的心离不开这片土地。真正受影响的是那些有些知识的人,他们读着西化的图书,受错误教育的影响,曾经在北京红卫兵的带领下,极其野蛮地破坏古迹,捣毁了古代碑刻,拆除了许多古老牌坊,甚至破坏圣像,罪恶滔天。但是这些已成为过去了,新时期的政府开始意识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尽力恢复圣庙的原貌,并且演练礼仪祭祀圣贤。古老的儒家文化得到保存。毕竟人心没有真正脱离和谐,只要我们有毅力和信念,踏踏实实地学习继承,总有一天传统会复兴,和谐会强大,这一天不会太久了!它的到来就在于我们这些信仰者的继承与弘扬。没有真心的信仰,政府的支持和国际的关注都只是一时的功效。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一生光明的道路,那就勇敢地走下去吧!

  我们距离传统毕竟已有了一段时光的阻隔,古老的儒文化需要时代的形式,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有偏差的解释,引人误入歧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本书并不厚,却汇集了许多当代民间儒士的心血,很多同道参与了撰写和定稿工作,文章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集体智慧完成了它。这是儒家学子共同的厚礼。我们到哪里能找到他们,亲身领略儒士的热情和智慧。其实儒家学子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没有特殊的外貌,也没有丰厚的财富、高高的地位,唯一的不同只有人生的选择。常人选择争斗,他们选择宽容;常人选择利益,他们选择责任;常人选择了自我,他们选择了民族;常人束缚于集团,他们胸怀着人类;常人在贪欲中走向毁灭,他们在平淡中获得永恒。

  如何找到他们,从此结为执友,通过他们在和谐文化中确定自己的位置?那就到“儒林”来吧。时代中的儒家同道有着自己的网络平台。来到华夏复兴网和木铎论坛,获取最新的儒林信息,天涯海角会近在方寸中。大家随时可以会聚到一起,同道的心一起跳动,和谐之歌就能响遍整个宇宙。

  这些文字不知朋友们是否能全面领会。理解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人的本心都是和谐的,守住了本心,生命才属于自己。否则就会成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再富有的奴隶也不会快乐,否则人和畜物还有必要作区别吗?

  和谐是非常宏观的原则,但实现它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立足点不清晰是不行的,路要一步一步走。在我们潜心攻读经典的同时,日常言行也要完善。丰厚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宝贵的相关读物,在此我推荐一部最精到的学子规范——《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代民间教育家李毓秀先生所撰写的,李先生字子潜,是一儒家学者,一生时间几乎都在教学中度过。他根据儒家传统,结合自已丰富的教学经验,编辑而成此书。《弟子规》以《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讲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言行规范。是自我修身行道的基础。熟读它可以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君子唯有务本,本固则家国自宁。儒家同道欲振奋才智,修身,齐家以治平天下,就需要从这生活的根本处着手。

  时代变迁而大道不移。《弟子规》在古代是面对少年人的,其中少许字句虽然不必直接来用,但是其借鉴价值会更宝贵。我们把这篇凝结前人智慧的精美文字选取一部分,与普及读本一起奉送给您和您身旁和谐文化有缘人。衷心祝福敬爱的同道们,幸福今生永相伴!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uiwoh 发表于 2017-9-26 11:34:16

传统文化精髓

sxrrp 发表于 2017-11-18 00:32:53

好帖,确实好帖!

Vortexaod 发表于 2020-5-12 10:23:04

2# uiwoh





没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儒学普及读本